清诗概述1——清史札记之四十四

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清诗概况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清诗概述1
——清史札记之四十四
我楚狂人
我读清诗很晚,回忆起来,大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也就是三十多岁才读清诗。儿时读诗,只读唐诗,连宋诗也不读,遑论元明清。其实中国人读诗,大抵如此走过来。我读宋诗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1967年苏州“武斗”,我倦于参与,避难上海。上海姑父家里无书可读,只有一本杨官麟的《中国象棋谱》,几乎被我翻烂,棋艺倒是大进。后来在上海读大学的一位亲戚给我送来了一本《宋诗精华录》,线装本,很精的本子,据说是从待烧的“四旧”堆里捡来的。于是我就天天读,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才对宋诗有了一些理解,知道了钱惟演、西昆体,知道了江西诗派、“点铁成金”。至于读清诗,开始是很功利的,就是想考钱仲联先生的研究生。后来,周秦兄进入钱先生的明清诗文研究室,我也业余跟着做一些资料整理的事情,这个阶段清诗就读得多了一点。好像那时候清初遗民诗读得多一点。此后,也就接触清诗多起来。
清诗给我的大致印象是这样的,一是作品多,多到无法统计的地步。一部《全唐诗》“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但是一个乾隆帝竟然存诗四万多首。二是诗人多,仅晚清徐世昌辑的《晚晴移诗汇》就收录诗人六千一百余家,其实远不止这个数。三是流派多,所谓神韵说、格调说、性灵说、肌理说……不胜枚举。清诗,怎一个“多”字了得。
平心而论,总体来看,清诗的成就不低于元诗、明诗。但是清诗在很长一段时间不被重视,这与“新文化”运动对清诗的否定有关。现在是可以对清诗作比较客观评说的时候了。
论者以为,清诗虽然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盛行,但仍不乏反映社会矛盾、暴露现实黑暗的作品,现实主义传统在一些具有进步思想和民族意识的作家中仍有继承和发展。在技巧形式上不断追求创新,也为诗歌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艺术经验。如清初“遗民”诗人的作品大都敢于正视现实,反映那个时代的民族斗争,表现不忘故国的思想感情。
清代诗人善于借鉴前代,扬长补短,对于古典诗歌有所发展。但清代的文字狱,使有些诗人畏惧政治的迫害,同时又迷惑于表面的承平,冲淡了对社会矛盾的深入观察和揭露,限制了清诗获得更高的成就。然而总的看来,清代诗人不满于元诗的绮弱,明诗的复古和轻浅、狭窄的毛病,在技巧上兼学唐宋诗的长处,不断追求创新,并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流派纷呈,风格多样,其成就是超过元明两代,足以下启近代而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后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