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我楚狂人
我楚狂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7,341
  • 关注人气:89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代散文概述38骈文家对桐城派的批判

(2020-07-01 07:25:49)
标签:

文化

清史札记

清代散文

桐城派

批判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清代散文概述38

——清史札记之四十三

 

我楚狂人

三、桐城派26

5.对桐城派的批判3

其二,骈文家对桐城派的批判。

众所周知,骈文的真正黄金时代在汉代,唐代虽然出现了王勃的《滕王阁序》和杜牧的《阿房宫赋》这样的名文,宋代也出现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样的骈文色彩的名文,但是与真正的汉大赋已经相距甚远。宋代是散文的黄金时代,“唐宋散文八大家”就有六家是宋人。尊汉学自然“爱屋及乌”推崇骈文,宗宋的同理也就推崇散文。所以,骈文与散文之争实际上是汉宋之争的支流。

1934年,章太炎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其讲义《文学略说》中提及民国初年桐城派和《文选》派纷争的一重公案。其实,章太炎讲义所说即骈文派与古文派之争,原文曰:阮芸台妄谓古人有文有词,辞即散体,文即骈体,举孔子《文言》以证文必骈体,不悟《系辞》称,亦骈体也。刘申叔文本不工,而雅信阮说。余弟子黄季刚初亦以阮说为是,在北京时,与桐城姚仲实争……”文中指出骈文派理论最初源于阮元,其主张见于《文言说》。骈文大家汪中作品的巨大影响,加以扬州学人研习《文选》之传统,在文学特质论上认同俪词韵语,从而形成以骈文为文体正宗《文选》派

《文言说》原文如下:

文言说

  阮元

古人无笔砚纸墨之便,往往铸金刻石,始传久远;其著之简策者,亦有漆书刀削之劳;非如今人下笔千言,言事甚易也。许氏《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左传》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此何也?古人以简策传事者少,以口舌传事者多;以目治事者少,以口耳治事者多,故同为一言,转相告语,必有愆误。(原注:《说文》:言,从口,从辛;辛,愆也。)是必寡其词,协其音,以文其言,使人易于记诵,无能增改,且无方言俗语杂于其间,始能达意,始能行远。此孔子于《易》所以著《文言》之篇也。古人歌诗、箴铭、谚语凡有韵之文,皆此道也。《尔雅·释训》主于蒙训,子子孙孙以下用韵者三十二条,亦此道也。

孔子于《乾》、《坤》之言,自名曰,此千古文章之祖也。为文章者,不务协音以成韵,修词以达远,使人易诵易记,而惟以单行之语,纵横恣肆,动辄千言万字,不知此乃古人所谓直言之言,论难之语,非言之有文者也,非孔子之所谓文也。《文言》数百字,几于句句用韵。孔子于此发明乾坤之蕴,铨释四德之名,几费修词之意,冀达意外之言。(原注:《说文》曰:词,意内言外也。盖词亦言也,非文也。《文言》曰:修辞立其诚。《说文》曰:修,饰也。词之饰者乃得为文,不得以词即文也。)要使远近易诵,古今易传,公卿学士皆能记诵,以通天地万物,以警国家身心。

不但多用韵,抑且多用偶23,即如:乐行忧违,偶也;长人合礼,偶也;和义干事,偶也;庸言庸行,偶也;闲邪善世,偶也;进德修业,偶也;知至知终,偶也;上位下位,偶也;同声同气,偶也;水湿火燥,偶也;云龙风虎,偶也;本天本地,偶也;无位无民,偶也;勿用在田,偶也;潜藏文明,偶也;道革位德,偶也;偕极天则,偶也;隐见行成,偶也;学聚问辩,偶也;宽居仁行,偶也;合德合明合序合吉凶,偶也;先天后天,偶也;存亡得丧,偶也;馀庆馀殃,偶也;直内方外,偶也;通礼居体,偶也。凡偶皆文也。于物两色相偶而交错之,乃得名曰文。文即象其形也。(原注:《考工记》曰:青与自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说文》曰:文。逪画也。象交文。

然则千古之文,莫大于孔子之言《易》。孔子以用韵比偶之法,错综其言,而自名曰。何后人之必欲反孔子之道;而自命曰,且尊之曰古也?

一言以蔽之,阮元干脆认为散文不是文。

作为汉学范畴的扬州学派对桐城派的批判才是落到实处的。

论及扬州学派渊源时,蒯光典认为来自安徽包世臣。李详则列举事实,说明扬州学派自成体系,并著《论桐城派》、《答江都王翰棻论文书》,分析桐城派形成的原因,以为乃乾隆中,程鱼门与姬传相习,谓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此乃一时兴到之言,姬传先生犹不敢承……”但却被后生小子茫无所主之际依以自固,句模字剽,桐城派文章末流之弊害,他们只重起承转合,却又空疏不学,摇曳作态,其实与姬传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缺一的主张大相径庭。

骈文派与桐城派的论战才是真正意义的文学之争。这一论战延续到清末民初的刘师培、黄侃,至今尚有影响。

清代散文概述38骈文家对桐城派的批判

清代散文概述38骈文家对桐城派的批判

清代散文概述38骈文家对桐城派的批判

清代散文概述38骈文家对桐城派的批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