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代散文概述36对桐城派的批判1

(2020-06-29 07:40:23)
标签:

文化

清史札记

清代散文

桐城派

批判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清代散文概述36

——清史札记之四十三

 

我楚狂人

三、桐城派24

6.对桐城派的批判1

现行中学教材《中国文化史》论及桐城派时仍坚持认为:桐城派在当时文坛较为孤立,受到汉学家和骈文家的一致排斥。新文化运动将桐城派称为桐城谬种而被全盘否定(注:《中国文化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这一段文字,可以看做是我们现在对桐城派的权威性的看法。事实上,桐城派兴起于清初,衰亡于清末民初,历时200余年,几与清朝国运兴衰昌敝相始终。对于这样一个流衍甚广、影响至深的文学流派,长期以来对其评价始终褒贬不一。

其实,由于桐城派一开始就把程朱理学当做自己的思想根基,对桐城派的批判也就与对程朱理学的批判分不开。

从桐城派创派伊始,就有与汉学家的纷争。之后在乾隆年间开始,汉学与宋学之争日益激烈,桐城派遭到汉学家的批判也就顺理成章。同时,古文派与骈文派的文学主张之争由来已久,在清代桐城派高举古文大旗,自然也就是骈文家的批判对象。到了清末,特别是到了五四,桐城派已经成为主要的革命对象,对桐城派的批判也就达到了最高峰。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几个阶段对桐城派的批判。

其一,汉学家对桐城派的批判。

从方苞时代开始,桐城派与汉学家就产生了纷争。这种纷争,与其说是汉学家对桐城派的批判,不如说是汉学家对桐城派的反击。

一般认为,桐城派与汉学的纷争始于方苞,方苞与阎若璩就产生了学术之争。不过,方苞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理学的追求者,他开始的学术路子还是比较开阔的。方苞的理学之路始于三十多岁,也就是遭遇“《南山集》案”牵累,入京之后的事情。但是,从此之后,方苞就给桐城派涂上了程朱理学的底色。

阎若璩与方苞不是同一代人,阎若璩比方苞年长三十多岁,是上一代人物。但是方苞对阎若璩重考据,把汉代学者的观点视为准则表示非议,认为这是“离经叛道”。这就是纷争的开始。

但是,没有见到这个阶段汉学家的反击。

桐城派与汉学家的矛盾在乾隆时期开始激化,这与乾隆时期汉学家势大,大有压倒理学的局面有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的《经部总纂》明确指出了经学中的汉宋两家,由此汉宋两家因冶学的方法不同渐成门户之见,互相攻讦,汉宋之争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两次的汉宋之争高潮均与其有关,只是第一次在四库馆内始于姚鼐影响范围不大;第二次在道光年间,以方东树著文与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相抗为代表,引起了学界的争辩波澜,从而掀起了清代汉宋之争的高潮。

清代散文概述36对桐城派的批判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