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代理学5汤斌3

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清代理学清初汤斌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关于清代理学5
——清史札记之四十二
我楚狂人
一、清代初期的理学3
1.汤斌3
汤斌的理学思想基于宋儒“洛学”。
洛学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创立的学派,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理学的奠基石,影响深远。汤斌的《洛学编》作为一部梳理洛学师承的学术传记,是在清初编修学术史蔚然成风的背景下,奉师孙奇逢之命编修而成,前编断自两汉,正编断自程子。记述了中州学派自汉迄明的源流演变,旨在“表前贤以励后进”,使洛学传承之统得以复续。《洛学编》成书之后,历经八次刊刻印行,影响范围较为广泛。在编纂体例上,《洛学编》属方域范围内的理学史,为论学而作,虽以宋儒为主,而不废汉唐儒者之所长,在宋明诸儒的《正编》之前,又为汉唐经学大师特列《前编》,以揭示经学与理学之间的关系。《正编》之中汤斌打破门户之见,“笃守程朱,亦不薄陆王”,以记述程朱派理学家为主,而又兼顾陆王派理学家,主张“朱王合一,返归本旨”,淡化了学者们的理学宗派意识,从而避免学派偏见所带来的学术弊端。《洛学编》通过为不同时期的理学家修史立传,来严斥朱学的末流和王学的末流。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汤斌反对讲学空谈,力求笃行实践,以及“主敬”、“存天理”等学术思想。在史料来源上,《洛学编》对所收录人物事实俱本原传,间取门人纪述。以阐述人物的学术成就为主,对于功绩繁重者,亦不备载。《洛学编》篇幅不大,仅四万余字,却是研究汤斌理学思想和中州理学发展状况的一部重要学术史著作。
《清史稿》:“清世以名臣从祀孔子庙,斌、陇其、伯行三人而已,皆以外吏起家,蒙圣祖恩遇。陇其官止御史,而廉能清正,民爱之如父母,与斌、伯行如一,其不为时所容而为圣祖所爱护也亦如一。君明而臣良,汉、唐以后,盖亦罕矣。斌不薄王守仁,陇其笃守程、朱,斥守仁甚峻,而伯行继之。要其躬行实践,施于政事,皆能无负其所学,虽趋乡稍有广隘,亦无所轩轾焉。”
顺治帝:“陈彩、邓旭、徐必远、于朋举、王勰、耿介、崔之瑛、汤斌、卢高、皆品行清端,才猷赡裕。”
康熙帝:“汤斌在讲筵时,素行谨慎,朕所稔知。及简任巡抚,洁己率属,实心任事。允宜拔擢,以风有位。”
方苞:“国朝语名臣,必首推睢州汤公。”
永瑢:“即以近代而论,陆陇其力尊程、朱之学,汤斌远绍陆、王之绪,而盖棺论定,均号名臣。”
但是,到了清代末年,对汤斌的评价出现了大转折,刘师培称其为“伪道学”就是代表性的观点。其实所有这些反转,都是出于当时“驱逐鞑虏”的排满革命的需要。其标准就是因为其“觍颜仕虏,官至一品”,与其学问、政绩、人品无关。主要观点如下:
刘师培:“汤斌亦受学夏峰,然觍颜仕虏,官至一品,贻儒学之羞。”
章太炎:“汤斌、杨名时、陆陇其辈,江郑堂(江藩)《宋学渊源记》所不收,其意良是。何者?炎黄之胄,而服官异族,大节已亏,尚得以理学称哉!”
梁启超:“其纯然为学界蟊贼,煽三百年来恶风,而流毒及于今日者,莫如徐乾学、汤斌、李光地、毛奇龄。……汤斌、李光地,皆以大儒闻于清初,而斌以计斩明旧将李玉廷……即微论大节,其私德已不足表率流俗矣。 ……彼二氏者,学术之醇,不及许衡,而隳弃名节与之相类;阶进之正,不及公孙弘,而作伪日拙与之相类。”
孟森:“道学决不负人国家,读陆陇其、汤斌、张伯行诸人传状,其德量、操守、政事,皆足令人神往。”
朱维铮:“作为康熙提倡的‘真理学’后的头一个表率,汤斌做官是小心的。……他学问虽低劣,却极善于揣摩君心,在向皇帝辞行时便说自己的长处唯在‘平生不敢自欺’。他看准比自己小两纪多的皇帝想追步汉武帝、明成祖,便自甘扮演当代的公孙弘、解缙。……等到皇帝发觉他也会欺骗,那已在他死后
汤斌死后,葬在宁陵县黄岗乡己吾城村村南,至今尚有坟丘尚存,略显凄凉。这个家族墓地,埋葬着汤斌和他的四个儿子、一个侄子。而位于睢县城内解放路西段的汤斌祠(实际上是汤斌为其母亲兴建的祠堂,因为汤斌的名声更大,后人乐于误传之。该祠堂殿房宏大,由此观之似乎汤斌也并不是穷得“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睢县著名的文物旅游景点。
苏州城隍庙有汤斌刻像,苏州东山杨湾轩辕宫有汤斌的城隍神像。关于廉吏汤斌,请参见笔者主编的《苏州历史名贤》(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