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清代理学3汤斌1

(2020-05-04 07:31:26)
标签:

文化

清史札记

清代理学

清初

汤斌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关于清代理学3

——清史札记之四十二

 

我楚狂人

一、清初理学及其代表性人物1

清代初期,为了少数人统治多数人能够安稳,不得不在某些方面做出妥协。按照清廷的说法,就是承袭明朝的文化和制度。这里面,极重要的一点就是崇尚理学。前文所述,康熙抬高朱熹的地位,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刘师培《清儒得失论》云:及计清代学术之变迁,则又学同旨异,创造之人学以为己,而继起之士学以殉人。康熙以降,自是虏廷利用其术,而以朱学范民,则宰辅之臣,均以尊朱者备其位。如申叔所论,士人迎合清廷,视朱子理学为干禄之手段,学以殉人。但是刘师培其人学问是有的,人品实在不怎么样,难免心口不一。其论斥清为,实出于当时宣传排满的需要。不能算是公允之论。 

清代初年的理学家,除了张履祥、陆世仪这两位坚持遗民立场的以外,我粗粗看一下,有这样几个共同特点,一是,都是进入清代才步入仕途的,不是所谓“贰臣”,最多也就是算“遗民二代”。从这个角度来看,清末民初将他们斥为“伪道学”,视为“汉奸”未免有点过分。毕竟连黄宗羲这样的人物也不反对“遗民二代”参加清廷科举并进入仕途的。二是,这些人为清朝做事兢兢业业,如汤斌、陆陇其还是第一流廉吏。这一些不容忽视。三是,他们确实在帮助推行理学,从而在思想上削弱汉民族的反抗意识。这一点,熊赐履、李光地最为明显。这一点,在旨在“驱逐鞑虏”的章太炎等来看,自然就是思想上的大敌了。这就是清廷与清末民初学者对清初理学家评价完全相反的原因所在了。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清初理学的代表性人物。

1.汤斌1

汤斌(1627—1687年),孔伯,荆岘,晚号潜庵。河南睢州(今河南睢县)人,清朝政治家、理学家暨书法家,官至工部尚书,卒谥文正。汤斌一生清正廉明,是实践朱学理论的倡导者,所到之处体恤民艰,弊绝风清,政绩斐然,被尊为理学名臣

汤斌是清代“八文正”之首,是有清一代近三百年仅有的“从祀文庙”的三人之一,是公认的清初第一流的清官,为苏州人尊为“城隍”。但是也是被后世斥为“伪道学”的最著名的代表性人物。所以,汤斌是清初理学家中最典型的代表性人物。

清顺治九年(1652年)中进士,踏上仕途,选宏文院庶吉士,授国史院检讨。

康熙五年(1666年),汤斌拜孙奇逢为师,曾与顾炎武、黄宗羲等学者研读宋明理学

康熙十八年(1679年),康熙帝下诏举行博学鸿儒科的科举考试,汤斌前去应考,一举拔得头筹,授翰林院侍讲。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充《明史》总裁。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迁任内阁学士,当时江宁巡抚缺员,朝廷正在荐举合适的人选,康熙帝说:我听说汤斌有高尚的操行,可以担任江宁巡抚。汤斌临行时,康熙帝告诉说:平素听说吴地繁华,如今考察那里的风土人情,崇尚虚华,安于享受,经商的人多,耕田的人少。你应当使当地去掉奢侈的习俗,返归淳朴的民风,每件事都要致力发展农业生产,这样大概可以整治吴地颓废奢华的风气吧。

关于清代理学3汤斌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