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外来宗教21明中后期至清代的伊斯兰教1

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外来宗教伊斯兰教明清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清代的外来宗教21
——清史札记之四十一
我楚狂人
三、清代的伊斯兰教4
2.明中后期至清代的伊斯兰教的主要事件1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参加明教起义反元,登上帝位的,但是登上帝位之后的朱元璋对宗教的控制一直很严厉,特别是明教,几乎销声匿迹了。因为他太懂得宗教的厉害了。那么问题来了,明教到底是不是伊斯兰教呢?金庸的小说《倚天屠龙记》是以元末这段历史为背景的,他认为是拜火教在中国的分支。拜火教,正式名称为琐罗亚斯德教是流行于古代波斯(今伊朗)及中亚等地的宗教,中国史称祆教、火祆教、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的思想属西方理论定义下的二元论,有学者认为它对犹太教以及后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影响深远。琐罗亚斯德教的神“密特拉”也进入到罗马帝国的宗教中。琐罗亚斯德教的经典著作主要是《阿维斯塔》,意为知识、谕令、或经典,通称《波斯古经》。此教现在伊朗偏僻山区和印度孟买一带的帕西人(又译作巴斯人)中仍有很大的影响。也就是说拜火教对伊斯兰教产生过影响,但是拜火教不等于伊斯兰教。
一说明教是白莲教。这一说采用的史家甚多,有些史书直接称明末农民战争是白莲教起义。白莲教食素,这就是明教被称为“食菜魔”的由来。那么白莲教是佛教的变种还是伊斯兰教的变种呢?我倾向于是佛教的变种。白莲教崇拜光明佛,称“大光明法”。而佛教的净土宗自称“莲宗”。再加上白莲教食素,与佛教相同。再加上明教的骨干佛教徒很多,著名的有彭莹玉(即彭和尚、布袋和尚)、朱元璋等。所以我以为白莲教更像是佛教变种。
明王朝的这种严厉的宗教政策,到明中后期开始宽松。这样,伊斯兰教开始了新的发展。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回族的正式形成。
明末清初之际,随着回回民族的社会发展,伊斯兰文化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了中国伊斯兰教的特点。这一时期,为适应回族社会经济发展和解决宗教人才缺乏的问题,明嘉靖年间(1522~1566)陕西著名经师胡登洲开创经堂教育之先河,先在陕西,后在山东、河南、河北、云南等地出现了由清真寺阿訇招收学生传习经典,以培养宗教人才和普及宗教知识的经堂教育制度。各地经堂教育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各自的中心和特点。在西北地区以冯养吾、张少山为代表的陕西学者,推行寺院宗教教育,多以阿拉伯文读本为主,攻读认主学为特点。以常志美为代表的山东及内地诸省,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兼授,多攻教法学。云南派创始人马复初,兼有陕西、山东两派特点。继经堂教育的发展之后,一些著名阿訇、经师、学者,为改变以往“教义不彰,教理不讲”的状况,相继开展了汉文译著伊斯兰教经籍的活动。这时以江南的南京和云南为中心,以汉语译述和阐发伊斯兰教义,弘扬伊斯兰学术文化,使教内外了解伊斯兰教。译著活动的前一阶段,以王岱舆、刘智、张中、马注、伍遵契为代表,译著内容多为教义、教法、典制、历史、哲学等。后一阶段以马复初、马联元等为代表,内容除教义、教法外,涉及阿拉伯语法、修辞学、地理、天文、历法等,并开始汉译《古兰经》。有的学者还用阿拉伯文书写,或汉阿两种文字并用。这些穆斯林学者大多通晓儒、佛、道学说,被称为“中阿兼通”、“学通四教”、“长攻儒者之学”的“回儒”。他们的译著“悉本尊经”,参考了不少苏菲典籍,大都采用了使伊斯兰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以儒诠经”的方式,从而形成了中国伊斯兰教的宗教哲学思想体系。
这一时期,在回族、撒拉、东乡、保安等穆斯林聚居的甘肃、宁夏、青海地区,由于伊斯兰教苏菲主义思想的传入,形成苏菲“门宦”派别。早在宋末元初,伊斯兰教苏菲派的修道者在中国东南沿海及内地某些要地已有传教活动,但并没有形成门宦和派别。明末清初以来,海禁开放后,中西交通畅行,西亚和中亚的一些苏菲派传教师来到中国西北地区,传播苏菲主义教义,也有中国穆斯林因朝觐麦加及游学阿拉伯各国接受苏菲主义思想后回国传道的。苏菲派关于现实虚幻、净化灵魂以求人主合一的说教,以及提倡坚忍、苦行、节欲、修炼的做法,对于穷困的穆斯林有巨大的吸引力。
随着门宦创始人声誉的不断提高,信仰者日渐增多,门宦也就应运而生,先后形成大小门宦有33个,按其宗教主张,主要有戛迪林耶、哲赫林耶、虎非耶和库布林耶,习称“四大门宦”。门宦的特点,首先是尊崇该门宦的创始人,称为“老人家”、“谢赫”,信徒视他们为通向“安拉之道的引领人”。在世时受到教众的崇敬,殁后要在其墓地修建“拱北”墓庐,信徒每年在其忌日前往拜谒、念经等。其次各门宦管辖许多教坊。为了管理广大教众,教主便委派“热依斯”为代理人,到各教坊的中心清真寺担任教长,从而形成了层层有隶属关系的扩大教坊制度。第三,有的门宦教主实行世袭制,“以始传者之子孙世世为掌教”。少数门宦倡导传贤制,但教主的继承者也多出自其亲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