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汉传佛教7印光1

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汉传佛教净土宗崛起印光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清代汉传佛教7
——清史札记之三十八
我楚狂人
五、净土宗的崛起2
净土宗是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为目的的宗派。因本宗以称念佛名为主要修行方法,希望藉着弥陀本愿的他力,往生于西方极乐净土,所以又称为念佛宗。
净土思想主要依据的是“三经一论”,“三经”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一论”是指佛陀入灭后八、九百年左右,世亲菩萨所造的《往生论》。历来的净土宗祖师大多依据“三经一论”以及马鸣、龙树等诸论师赞述“三经”的要义来弘传此宗。
简单来说吧,实际上净土宗就是降低了佛教信仰的门槛,哪怕文盲,只要会念“阿弥陀佛”就可以入门修行,就有往生净土的机会。这种降低门槛的做法,当然会遭到士大夫化的佛教徒的反对。实际上净土宗的做法才是宗教的生存之道。宗教需要上层人物的支持,更需要有广泛的下层民众基础。所以,清末以净土宗为主力,争夺信众的佛教改革,其生命力就在这里。
下面说一下高僧印光。
印光法师(1861年农历辛酉年十二月十二日辰时—1940农历庚辰年十一月初四),即释印光,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称“常惭愧僧”,又因仰慕佛教净土宗开山祖师庐山修行的慧远大师,故又号“继庐行者”。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陕西郃阳(今合阳)路井镇赤东村人。
印光大师一生弃绝名利,以身作则,极力弘扬净土宗,其在当代净土宗信众中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及,被后世尊为莲宗第十三祖。其影响所及,不限于净土宗,也护持了中国近代佛教。
印光大师与近代高僧虚云、太虚、谛闲等大师均为好友,弘一大师更是拜其为师。后人将其与虚云、太虚、弘一并列,合称为“民国四大高僧”。
印光大师幼年随兄读儒书,因读程朱(熹)、韩(愈)、欧(阳修)之书,受其影响而辟佛。15岁后,病困数载,得读佛经书,始悟前非,乃回心向佛。清光绪七年(1881)大师21岁,礼终南山南五台莲花洞道纯和尚出家。次年,到陕西兴安县(今安康市汉滨区)双溪寺印海律师座下受具足戒。此前,曾在湖北省竹溪县莲化寺晒经时,得读残本《龙舒净土文》,得知念佛法门之妙。自幼病目,几乎失明,至是一心念佛,目疾乃愈。一心净土以为归,即肇端于此。
嗣后,闻红螺山资福寺为专修净土道场,于1887年辞师前往。1888年正月朝五台毕,仍回资福寺。1891年,至北京龙泉寺当行堂。1892年住圆广寺。1894年,适普陀山法雨寺化闻和尚,入京迎请《龙藏》,助理需人,遂随化闻和尚南下,居法雨寺藏经楼。1895年(34岁),应寺众坚请,讲《佛说阿弥陀佛经要解便蒙钞》毕,即于殿侧闭关,两期六载。出关后,居茅蓬。1905年,为温州头陀寺请藏经,事毕北归,仍住法雨寺藏经楼。
印光法师于光绪十九年到普陀山,一住二十五年,直到民国七年(1918年),他五十八岁的时候,才出山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