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洋务派20左宗棠

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左宗棠 |
关于洋务派20
——清史札记之三十四
我楚狂人
六、洋务派的代表性人物5
3.左宗棠
左宗棠是湘军系统的重要人物,早年是才气横溢的狂生,向来行事不按常理,往往出人意表。左宗棠一生丰富多彩,最被人称道的是击败侵略者阿古柏,收复新疆。抬棺出征的他和收复新疆的历史性功绩,让他的历史地位上升到民族英雄的高度。我们这里只说左宗棠在洋务运动中的贡献。
左宗棠是初期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也是洋务运动的首倡者之一。他一生亲手创办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所造船厂,第一所毛纺厂,以及西安机器局,兰州机器局,福州船政学堂等实体。这里介绍一下福建船政和兰州毛纺厂。
福建船政
福州船政局,又名福建船政局、马尾船政局(今福州马尾造船厂),清末由闽浙总督左宗棠创办于1866年,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军舰生产基地,李鸿章赞其为“开山之祖”。后在继任船政大臣沈葆祯的苦心经营下,船政成为当时远东最大的造船厂。
福州船政局是晚清政府经营的制造兵船、炮舰的新式造船企业。亦称马尾船政局。 1866年左宗棠(1812~1885)任闽浙总督时创建,稍后由沈葆桢(1820~1879)主持,任用法国人日意格(1835~1886)、德克碑(1831~1875)为正副监督,总揽一切船政事务。船政局主要由铁厂、船厂和船政学堂三部分组成。1869年 6月10日,船局制造的第一艘轮船万年清号下水。船政学堂(求是堂艺局)设制造、航海两班,要求学员分别达到能按图造船和任船长的能力;并派员留学英、法,学习驾驶和造船技术。
船政局创办经费47万两,由提解部库之四成结款内拨用,常年经费自1866年11月起由闽海关月拨五万两,养船经费则由福建省税厘局提供。1873年经总理衙门批准,另从茶税项下每月增拨二万两。19世纪70年代初,由于经费困难,船政局一度拟制造商船供商人雇领租用,但被总理衙门禁租。
1884年中法战争中,福州船政局遭法军严重破坏。战后虽力图恢复,但生产能力大不如前。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更见衰敝。总计从1866~1907年,船局共造成各种船舶40艘。其中在日意格任监督期间(1866~1874)造成15艘大小不同的木质轮船。1874年起,造船业务改由自己培养的技术人员主持,到1895年继续造成船只19艘,其中有铁胁兵船和铁胁巡海快船(即巡洋舰),并自造复式轮机,船局的技术水平显见提高。甲午战争后到1907年又先后造成7艘。
福建船政还为中国培养了大量人才,比如詹天佑,魏源,邓世昌,刘步蟾等。船政局不仅局限于造船,还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电报学堂,甚至造出了中国第一架飞机。
兰州织呢局
兰州织呢局是左宗棠委派人员创办的官办民用企业,是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于1880年(光绪六年)在兰州创造的一个毛织品工厂,比李鸿章建立的上海机器织布局(1882年),张之洞开办的湖北织布局(1890年)为时都要早。左宗棠通过胡雪岩向德国购买了全套织呢机器,并聘请德国技术人员于1879年押运来华。1880年9月16日正式投入生产,拥有纺锤1200个,织造军呢、军毯、西班牙条纹布等,每天能生产20匹。该厂为中国第一家毛纺厂、第一家中外合作工厂,全厂分为三部分,东部为纺线、织呢部分,西部为洗毛及整染部分,中部为动力、机修和办公部分。1883年8月,织呢局因锅炉爆炸停工。不久,继任陕甘总督的谭钟麟利用中部厂房恢复了1882年停办的甘肃制造局。1903年局址东部划出设立了"甘肃文高等学堂",1906年西部又划出设立了"陆军小学堂"。至此,原址只剩中部了。1907年,机器局搬往小仓子。1908年,织呢局又在清末的"新政"一声中修建恢复。此后时办时辍,抗日战争时才走上了持续生产和有所发展的阶段,厂名为"军政部第二制呢厂”。兰州解放后,由解放军后勤总部接收,1951年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