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平天国1——清史札记之三十二

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太平天国概况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关于太平天国1
——清史札记之三十二
我楚狂人
我们这一代人在学生时代是在美化了的太平天国的“史实”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在幼小的我们心目中,洪秀全就是“革命领袖”,太平天国将领就是“革命英雄”。现在我们知道,对太平天国“造神”是民国政府的杰作。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提出《禁止诬蔑太平天囯案》,函请内政部、教育部参考酌办,不久正式规定:“嗣后如有记述太平史实者,禁止沿用‘粤贼’诸称,而代以太平军或相应之名称” ,从此将“太平天囯”、“太平军”等称谓写入正史。
但是,太平天国的这些美好的形象在某一天在我的心里崩塌,这种崩塌是那样惊心动魄。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我到江南水乡深处的一个小镇任教,在那里我见到了尘封多年的一批宝贝,那就是《太平天国档案》,这是南京大学著名太平天国专家罗尔纲先生主持的太平天国研究所的原始资料集,满满一大书架。正处书荒饥渴中的我就这样一头扎进这一大书架中,而正是这一次阅读让我震惊。我们今天众所周知的太平天国的令人震惊的等级制度,违背人性的“男行女行”制度,对传统文化的肆意摧残,当时我则是第一次见到,越发感觉触目惊心。而这些,在我们当年的教科书中是看不见的。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我重新审视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其中“天”字两横上长下短;“囯”字内为“王”字),后期曾先后改称上帝天囯、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囯。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战争创建的农民政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因清朝推行剃发易服,太平天囯则均不剃发、不结辫,披头散发,故太平军被称作“长毛”,清廷蔑称其为“长毛体贼”、“毛贼”、“发贼”、“发逆”等等。又因天国领袖洪秀全为广东花县人,广东简称粤,故清廷当局亦蔑称其为“粤贼”、“粤匪”、“粤逆”、“粤寇”等,而太平军则蔑称清廷为“清妖”、“胡妖”等。
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反抗满清朝廷的武装起义,后建立“太平天国”,并于1853年3月攻下江宁(今南京),定都于此,改称天京。1864年8月,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被湘军攻陷,洪秀全之子、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1872年,最后一支太平军部队,翼王石达开余部李文彩在贵州败亡。
太平天国历时14年,达到了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南方兴起而波及全中国的农民战争,也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给我们留下很多值得反思的问题。下面谈谈我几十年来对这个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