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鸦片战争2背景

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鸦片战争背景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关于鸦片战争2
——清史札记之三十一
我楚狂人
一、战争背景
鸦片战争是在这样一个国际大背景下发生的。英、法、美各国的资本主义在工业革命的助推之下迅速发展,进入了急速向外扩张的阶段。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机器工业逐渐代替了工场手工业。英国工业的发展,工业产量急剧上升,“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努力寻找新的资源及产品生存空间。欧美列强为了扩大商品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加紧了征服殖民地的活动,中国的周边国家和邻近地区,陆续成为它们的殖民地或势力范围。于是这个东方大帝国就进入了英帝国主义的视线。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需要一个广大的市场作为货品出口地,于是选择中国成为英国广大商品的倾销地。但是中国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奢侈品在欧洲市场十分受欢迎,英国人希望中国能开放贸易。但英国出口的羊毛、呢绒等工业制品在中国却不受青睐,乾隆皇帝甚至认为中国什么都不缺乏,没必要与英国进行贸易,这样中英贸易为英国带来庞大而长期的贸易逆差(入超)。而英国在18世纪开始实行金本位货币政策,而清廷则以银作为货币,由于与中国的所有贸易需以银两折算,令英国需要从欧洲大陆购入白银作贸易用途,金银一买一卖,令英国人利润受损。税率方面,中国对英国的入口货需要抽百分之二十的高税率,使英国大为不满。正常的贸易不能让应该获得预期的利益,于是剑走偏锋,试图利用非法的毒品交易改变这个局面。这一非法交易,走在前台的非法商人,而真正的后台还是英国政府,领事义律就是这样一个代言人。
而这时的清政府还是自我感觉良好,以天朝上国自居,对外部世界毫不了解,对巨大的威胁并无警觉。可以这样说,此战未战已经胜负已判了。
鸦片贸易给英国资产阶级、英印政府、东印度公司和鸦片贩子带来了惊人的暴利。打破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优势,使中国由二百多年来的出超国变成入超国。鸦片大量输入,使中国每年白银外流达600万两,中国国内发生严重银荒,造成银贵钱贱,财政枯竭,国库空虚。
“鸦烟流毒,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祸”。鸦片输入严重败坏了社会风尚,摧残了人民的身心健康。烟毒泛滥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造成东南沿海地区的工商业萧条和衰落。
鸦片贸易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引起了清政府和广大人民的重视。清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1821-1834年颁布禁令八次;统治阶级中一部分人目睹社会危机,要求改革弊政,在中国严禁鸦片。利益冲突,一场战争已经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