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与阊门2桥、津

标签:
文化苏州大运河阊门桥津 |
分类: 苏州夜话 |
大运河与阊门2
三、阊门的桥与津
大运河从阊门到枫桥镇这一段,我们今天习惯称之为上塘河。这段河道把大运河最重要的物资集散地阊门和最重要的编组地枫桥镇连接起来。许多历史资料都说枫桥镇是南方漕运的集中点,在此再编组西进北上。
枫桥镇与阊门互相依存,阊门因枫桥的兴盛而更加繁荣,而枫桥则因背靠阊门而底气十足。而连接这两个节点的正是大运河的阊门段,也就是俗称上塘河的这一段。大运河繁荣了沿河的街道,历史上阊门至枫桥是一条十里长街,繁华的商业街,是为上塘街。阊门外的上塘街起讫点在什么地方?走访故老和查阅资料,历史上的阊门外上塘街东起阊门吊桥,西至枫桥镇,是一条很长的商业大街,也是阊门外最主要最繁华的商业大街。现在的路名比较乱,吊桥到渡僧桥堍为阊胥路一部分,渡僧桥堍到上津桥堍为上塘街,上塘街到枫桥镇口为枫桥路,枫桥镇口到鉄铃关为枫桥大街。
这条上塘街,不但是商业街,还是古时候苏州与外部世界交流的最主要的陆路通道。过鉄铃关向西,跨过枫桥,就是一条官塘大道,向西可达浒关镇的十里长亭,在现在的浒关镇范围内。我们幼时从鉄铃关到十里长亭还走得通,现在肯定不通了。新运河挖断了官塘。沿这条官塘一路向西,顺着大运河,可以到达无锡、常州乃至更远的地方。正因为如此,鉄铃关就成了苏州西面的门户,上塘街就成了进苏州的主要通道。历史上多次在鉄铃关上塘街兵火连天也就不奇怪了。我想,后来在上塘街沿线驻军,成为苏州主要的兵营区,也是有历史原因的。
但是,这条商业大街命运多舛,朱元璋打苏州城,放了一把大火,把十里长街上塘街几乎烧尽。好不容易经几百年才恢复元气,清乾隆巡幸江南,到寒山寺进香,走的就是上塘街。原先还计划在上塘街的潮州会馆召见各地商人,可见当时的繁华。但是太平军打苏州,激战于鉄铃关,折名将数员。上塘街付诸一炬,或曰太平军泄愤烧毁,或曰清军“坚壁清野”烧毁,总之一条上塘街烧成白地。从此,上塘街再也没有恢复元气。再后来,石路开街,阊门外商业中心转移。再后来,大马路开通,鉄路交通占据苏州对外部交流的主导地位。上塘街就再也没有复苏的可能了。
正因为这条街的繁荣,自然需要有桥梁沟通南北两岸。这段运河上有上津桥和下津桥,枫桥镇再往西还有西津桥。至于渡僧桥则是后来的建筑,民国年间开拓大马路才有了配套的广济桥,文革期间才有了永津桥,改革开放之后才有了来凤桥。那么为什么这段运河上的老桥都以“津”命名呢?
何谓“津”?“津”的本义就是渡口。也就是说这些桥所在地原先都是渡口,后来因需要建了桥梁。为了方便航行,这些桥梁都是拱圈很高的石拱桥。
上津桥始建年代已经不可考,明末重建。1984年再次重修。桥身西南侧金刚墙上刻有“丙寅年河道会重建”和“上津桥北公埠”,由此推测桥于清同治五年(1866)做过重修。现为半圆拱单孔石桥,南北走向。中宽3.70米,全长42.45米,净跨12.20米,矢高5.90米。赭色花岗石拱券分布并列砌置。南北踏步共60级。青砖桥栏,间以石望栏,上覆石条。1982年10月22日,上津桥被市政府公布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下津桥又名通津桥,明成化十八年(1482)始建。清代重修。1984年又修,现为半圆拱单孔石桥。其西北部望柱刻有"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秋立"数字,可见在光绪年间也做过整修。下津桥中宽4.80米,全长36.70米,净跨12.20米,矢高6米。青石拱券分节并列砌置。花岗石桥台,南北踏步共59级,北32级,南27级,条石栏板。拱券用青石并列砌置,桥身其余部分都为花岗石。是典型的清代花岗岩石拱桥。
除了这些后来改建成拱桥的渡口,还有很多渡口,如现在的永津桥,我们儿时还是渡口。地方史记载,渡僧桥原先也是渡口。这样的情况当时很普遍,如同在大运河上的觅渡桥,原先也是渡口。
大运河阊门段的这些桥和津,记载了当年这段运河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