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博学鸿词黄宗羲修《明史》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一队夷齐下首阳3
——清史札记之二十一
我楚狂人
二、明末遗民的反映2
2.关于黄宗羲参编《明史》
今日网上多有故作惊人语的文章,其中就有说黄宗羲变节的这一说法,其口实就是黄宗羲挂名《明史》馆顾问,以及说过几句康熙的好话的事情。其实这很好理解。在明末“天崩地解”之际,明末三大思想家不约而同对君主制产生反思,如顾炎武就提出了“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黄宗羲的《原君》,对“家天下”进行了批判。所以黄宗羲说几句好话也是很正常的。
明亡后,黄宗羲召集里中子弟数百人组成“世忠营”入四明山参加反清战斗,坚持数年之久。兵败后返乡闭门著述,清廷屡征不起。
可以这样说,黄宗羲抗清是抗的满洲贵族对汉民族的野蛮屠杀,强横征服,也就是抗暴,绝不是对腐朽的朱明王朝一家一姓的愚忠。正如此,当满洲贵族对汉族知识分子采取怀柔政策时,他自己可以坚持不合作态度,却不阻拦自己儿子应试出仕。这在当时遗民中也是普遍现象,我把它称为“遗民二代”现象。
黄宗羲的这种政治态度,源于孔子的思想。孔子说:“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弟兄,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足谓小康。”(《礼记》)读了这一段《礼记》,对黄宗羲就更好理解了。
黄宗羲参编《明史》,也有身为史学家,对历史负责任的原因吧?但是绝对不会参考鸿博。这在黄宗羲来看这是大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