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队夷齐下首阳1——清史札记之二十一

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博学鸿词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一队夷齐下首阳1
——清史札记之二十一
我楚狂人
清代前期,曾经流行这样一首讽刺诗:
圣朝特旨试贤良,一队夷齐下首阳。家里安排新雀帽,腹中打点旧文章。
当年深自惭周粟,今日幡思吃国粮。非是一朝忽变节,西山薇蕨吃精光。
这是指清代前期举行博学鸿词科,收买明末遗民的政策。这就是清廷对待明末知识分子软硬两手的软的一手,与文字狱的赢得一手相辅相成。
一、博学鸿词科的由来
博学宏词科简称词科,也称宏词或宏博。科举考试制科之一种,更是在科举制度之外,笼络知识分子的一种手段,类似于今天的“特招”。
博学鸿词科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始设,称“博学宏词”,以考拔能文之士。这种考试并无固定的考试时间,更不限定参考资格,得到推荐即可。宋神宗后,因考试重经义、策论,考生语文水平降低,朝廷甚感起草诏、诰、章、表等应用文书乏人。虽说也出现了欧阳修、曾巩这样的“应用文高手”,只是凤毛麟角。为了适应需求,遂于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置此科。
清代康熙与乾隆时曾两次举试,因乾隆名弘历,“宏”音形义与“弘”相近,故“避讳”,改为博学鸿词。所试为诗、赋、论、经、史、制、策等,不限制秀才举人资格,不论已仕未仕,凡是督抚推荐的,都可以到北京考试。考试后便可以任官。得人颇多,甚有影响。
请大家注意,两次博学鸿词科考试,都是在文字狱的高潮期发生的。
清朝一共在北京举行过两次。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藩之乱将平,国势基本稳定。康熙十七年正月,康熙帝称:“自古,一代之兴,必有博学鸿儒,振起文运,阐发经史,润色词章,以备顾问著作之选。朕万几余暇,游心文翰,思得博学之士,用资典学……凡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士,不论已仕未仕,令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员,在外督抚布按,各举所知,朕将亲试录用。”令各地举荐并送至燕京。因天气寒冷,考试时间改为隔年三月。试题是《璇玑玉衡赋》、《省耕诗五言排律二十韵》,全国推荐一百四十三人,考取五十人。其中一等20名、二等30名,合约占应试人数的三分之一,授以侍读、侍讲、编修、检讨等职,并入“明史馆”纂修《明史》。朱彝尊、汪琬、潘耒、毛奇龄均在此列。
雍正末年,下诏举行博学鸿词科。令各省督抚推荐,但未及举行考试雍正驾崩。乾隆元年(1736年)才在京考试,各省推荐的二百七十六人,取十五人,次年又取四人。中式比例仅仅不到十三分之一。看来已经不太需要这种笼络了,难怪此后再无鸿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