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吴三桂起兵造反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关于吴三桂5
——清史札记之十八
我楚狂人
四、起兵造反1
1.起兵之初
随着清康熙帝下决心“撤藩”,清廷抢在吴三桂之前摊牌了。于是吴三桂起兵造反。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康熙皇帝遂乘势作出了令其移藩的决定。而后,又对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撤藩要求也依例照准。在形势的逼迫下,吴三桂也假惺惺地上书朝廷,请求撤藩,实则希冀朝廷慰留他。对于吴三桂的真实意图,康熙皇帝非常清楚。他认为,吴三桂和朝廷对立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于是力排众议,毅然决定允其撤藩,还派专使至滇,雷厉风行地实施撤藩事宜。十一月,吴三桂诛杀清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 令部下“蓄发,易衣冠”恢复明朝衣冠,起兵造反。率部下祭扫永历帝陵墓,“恸哭,伏地不能起”,发布檄文,指责清朝“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并声称要“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 吴三桂在“矢忠新朝”三十年后,又要“复明”了。
这是一场豪赌。吴三桂方面,这一反就亮出所有底牌,再无回头路。清廷一方,成则真正掌控全局,败则连退回关外的老本也要输光。
战事一开始,清廷并不占优势。
由于吴三桂专制滇中十四年,积累了丰厚的基础。起兵之初,席卷贵州全省,兵锋达湖南的衡州。一时福建靖南王、广东平南王二藩和吴三桂在各地的党羽如四川之郑蛟麟、谭弘、吴之茂,广西之罗森、孙延龄,陕西之王辅臣,河北之蔡禄等也先后纷纷响应。一时之间,清廷风雨飘摇。
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称为“周王”元年。其将吴应麒陷岳州,岳州之战爆发。清廷告急。
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一月初五,吴三桂率兵经潭州至衡阳,以衡永郴桂道衡州知府衙门(旧衡阳市衡南区政府所在地)为“行殿”,指挥各路军事。
这一时,吴三桂的兵势大盛。
当时,陕西悍将王辅臣对清王朝的威胁极大,牵制了清军的很大力量。而且,清廷一时对汉臣、汉将心存疑虑,不敢放手使用。但是开国老臣大多已经物故,康熙帝有点捉襟见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