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食者——猪年说猪之六

标签:
文化猪年说猪肉食者 |
分类: 谈天说地 |
肉食者
——猪年说猪之六
我楚狂人
读古籍,常常见到“肉食者”这样一个词。如《左传》名篇《曹刿论战》中就有这样一段:“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左传·庄公十年》)现在对这里的“肉食者”的注释往往很简单,如“社会地位高的人”、“统治阶级”等等。
那么为什么“肉食者”成为“社会地位高”的代名词呢?原来这是与周代礼制有关系。《礼记·王制》:“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也就是说,天子可以食用牛;诸侯可以食用羊,朔月(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平时食用猪、犬,朔月才能食用羊。这就是说,肉也是分等级的,第一等是牛,第二等是羊,第三等才是猪和狗。古代统治者对食肉有严格的限制。周代礼制规定,当时帝王及贵族在每月初一所备食物,较平日丰盛,叫做“朔食”,食物规格也提高一等。此外,在祭祀或天子、诸侯举办宴会时,大夫才得以食用牛。那么老百姓呢?当然就是食蔬菜了。
正因为如此,食物就成了人们的社会地位的象征。《战国策·齐策四》之“冯谖客孟尝君”中的冯谖就是要争一个“食有鱼出有车”的上等门客的地位。注意,这里还没有肉。还记得“染指”这个词吗?《左传·宣公四年》:“
正如此,能让老百姓吃上肉,成为一种美好的追求。孟子描绘的理想社会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梁惠王上》)也就是说七十岁的老人可以享受大夫的待遇了,这就是幸福生活的浓缩的表述了。
我们今天已经进入“肉多嫌肥”的时代了,还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呢?
年初六,继续拜年,愿大家心宽体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