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隆武南下抗清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隆武始末3
——清史札记之十
我楚狂人
三、南下抗清
1644年(崇祯十七年),福王子朱由崧为帝,在南京即位,改年号弘光,实行大赦。在广昌伯刘良佐奏请下,囚在凤阳的朱聿键也被释,并封为南阳王。南京礼部请恢复唐王故爵,朱由崧不允,并令朱聿键迁至广西平乐府(今桂林南),但朱聿键贫病不能成行。
1645年(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五月,朱聿键赴平乐途中,在苏州闻清军已破南京,弘光朝覆灭,遂至嘉兴避难。六月,朱聿键至杭州,遇潞王朱常淓,奏请其监国,不听;请朝陈方略,不允。当时镇江总兵官郑鸿逵、户部郎中苏观生至杭州,与朱聿键谈及国难,泣下沾襟。后朱聿键被郑鸿逵护送,前往福建。而朱常淓最后在众人推戴下于杭州称监国。清军兵临,一直被寄予厚望的朱常淓与属下没做任何抵抗,向清军献城投降。当时东林党拥戴的就是这样的货色,叫人齿冷。朱聿键途中在浙江衢州闻得潞王常淓已在杭州降清,于是南安伯郑芝龙、巡抚都御史张肯堂与礼部尚书黄道周等商议奉朱聿键为监国。
1645年(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六月十五日,黄道周上第三次请朱聿键监国疏,十七日,朱聿键行至浙江衢州,就在检阅军队时发布誓词,表示将亲提六师恢复中原。表明他已公开接受监国重任。
1645年(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六月二十八日,朱聿键在福建建宁称监国。闰六月丁亥(初七)至福州,以南安伯府为行宫。二十天后,朱聿键于福州正式称帝,改元隆武,宣布从七月初一起改弘光年号为隆武元年。改福建布政司称福京,改福州行在为天兴府,改布政司为行殿,建行在太庙、社稷及唐国宗庙。升郑芝龙为平虏侯、郑鸿逵为定虏侯,封郑芝豹为澄济伯、郑彩为永胜伯。以黄道周为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蒋德璟为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朱继祚为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曾樱为工部尚书、东阁大学士,黄鸣俊、李光春、苏观生等人为礼、兵各部左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依据伦序,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是广西的桂王,但桂王当时距离江南太远。而众明臣齐推唐王朱聿键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他的封地在南阳。这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起家之地。众臣推唐王朱聿键为帝,想把他当作重振大明的标志,很想让他暗和天意,争取做一个明朝的“光武帝”,复兴明朝。
隆武帝举行大典仪式当天,大风雾起,拔木扬沙,尚玺官的坐骑受惊,玉玺摔落,碰坏一角。众人心惊,皆认为兆征不祥。虽然如此,隆武君臣还是很有平复天下的决心,锐意恢复。
隆武帝虽为英明之主,却一直为郑氏家族集团所架空。以郑芝龙、郑鸿逵、郑芝豹、郑彩为首的郑氏家族,都是大海盗头子出身,数十年横行福建、广东、浙江一带沿海,兼商兼盗。他们崇祯初年受招安后,趁天下大乱之际一直忙于扩大地盘,充实自己的私人力量。
郑氏家族傲慢无上,卖官鬻爵,大肆搜刮百姓,横毒凶暴。他们在败走江南时候,依然大肆抢掠,以至于当时造成这种现象:“受害者延颈待清兵,谣曰‘清兵如蟹,曷迟其来!”
唐鲁之争是唐鲁两大集团的不幸,这一点我已经在《鲁王始末》中说过了,这里不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