毽子飞啊*—旧日童趣之十九

标签:
文化旧日童趣踢毽子 |
分类: 往事如烟 |
毽子飞啊!
——旧日童趣之十九
我楚狂人
毽子飞啊,就像是快乐的精灵。
踢毽子,这是普及全国老少皆宜的活动,但是现在的孩子似乎很少踢毽子了,更热衷玩手机。
我们当年的毽子都是自制的。制作毽子的材料在当年也很好找:一枚铜钱、一小块碎布、一根鹅毛管、几根公鸡尾羽,这就全了。
制作的步骤是这样的,先是用碎布把铜钱包起来,缝好,这样初步形成底盘。这碎布最好是厚实一点的要耐磨,否则不一会就坏了。接着把鹅毛管一头剪开成四瓣,折直角,形成一个“十”字,然后通过铜钱的中孔行针,用线把这根鹅毛管固定在包好的铜钱上,中间的鹅毛管未开叉的直立,这样底盘就完工了。最后挑选漂亮的公鸡尾羽插进鹅毛管,这样一只漂亮的新毽子就诞生了。好有成就感啊!我们制作毽子的时候,家里的鸡毛掸子和邻居的公鸡就遭了秧。呵呵!
踢毽子是一个技术活,水平高下不啻霄壤。说起来,踢毽子的基本技法也就是基本动作为盘、磕、拐、蹦四种,但是巧妙组合起来,可以叫人眼花缭乱,目迷神眩。宋代踢毽子很普及,技巧翻新。“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枪、耸膝、突肚、佛顶珠、剪刀、拐子各色,亦蹴鞠之遗事也”(宋高承《事物纪原》)。明清更风行,技艺更高,“手舞脚踏,不少停息,若首若面,团转相帮,随其高下,动合机宜,不致堕落”(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我们小学里有一个长辫子的女同学就是毽子高手,一个课间,毽子周身飞舞,从不落地。可惜忘记她的姓名了。
踢毽子在我国历史悠久,根据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证明,它起源于中国汉代;唐代有记载唐初,“沙门慧光年方十二,在天街井栏上,反踢蹀(毽子),一连五百,众人喧竞异而观之”(《高僧传》)。宋时开始盛行,在民间流传极广,集市上还出现了专门制作出售毽子的店铺;明代开始有了正式的踢毽比赛;清代达到鼎盛时期,在毽子的制作工艺和踢法技术上,都达到空前的程度。清代踢毽的技艺已相当高,也为中国古代妇女所喜爱。清初著名词人陈维崧曾赞美女子踢毽,说女子踢毽比踢足球还巧妙,比下棋还有趣味。
现在的踢毽子已经是竞技项目,但是似乎与普通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了,当然更不会有制作毽子的乐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