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孝庄下嫁之谜不附葬之谜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孝庄其人5
——清史札记之三
我楚狂人
二、孝庄的几件奇事4
4.下嫁多尔衮之谜
这篇文章一开头,我们就说到太后下嫁的事情。我们翻检一下有关资料,大致上有这一些:
太后下嫁之说,最早引起史家关注的是明遗民张煌言的十首《建夷宫词》,其中有一首说:“上寿觞为合而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日新仪注,太礼恭逢太后婚。”
关于这一点,清史学者孟森认为张煌言是故明之臣,对清朝怀有敌意,所作诗句难免有诽谤之词。我认为这个观点可以成立,张煌言无非是根据“皇父摄政王”的称号望文生义而已。
其一,多尔衮被尊称为“皇父摄政王”。
这个说法其实站不住脚,历史上被君主称为“父”的臣下不乏其人,如太公望就被周武王尊为“尚父”,项羽尊谋士范增为“亚父”,刘禅尊诸葛亮为“尚父”,唐代更出了三个“尚父”,即名将郭子仪、宦官李辅国和军阀王行瑜。多尔衮本就是顺治亲叔,尊为“皇父”,情理中事。
其二,据蒋良骐《东华录》记载,诏告多尔衮的罪状中,不仅有自称“皇父摄政王”,还有“又亲到皇宫内院”。
政治清算的话不好说了。“皇父摄政王”是顺治上的尊号,还是“自称”?应该是顺治送的。小皇帝在赖账了。多尔衮秽乱后宫这应该是有的,满洲人初入关的草原遗习不足为怪。至于与孝庄是不是有苟且?即使有也是情理中事。不过暗中苟且与“下嫁”是两回事,不可混为一谈。
其三,孝庄遗嘱康熙不要将其与皇太极合葬。
这个问题更不好说了。古来帝后不合葬的事情很多,不胜枚举。何况,皇太极生前并没有封庄妃为皇后,也不特别宠爱庄妃。孝庄硬要合葬是不是有点自作多情?更何况皇太极已经与孝端皇后合葬几十年了,确实不合适惊动。至于以为因“下嫁”而有难言之隐,这是想多了。
其四,传闻有顺治亲诏“太后下嫁”。
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传闻,甚至有人说,张煌言的《建夷宫词》就是因为有感于这个传闻才创作的。
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才是关键。如果真有这个亲诏,一切争议就可以平息。再说,初进关的满族保持了这种把前任的妻子也“继承”过来的风气并不奇怪。多尔衮不是把政敌豪格的福晋,自己的亲侄媳也收缴了吗?这个就是传说中的孝庄的妹妹“小玉儿”,实际上是族妹。但是问题是没有这个实证。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亲诏”是被销毁了,还是从未有过?如果是被顺治后来销毁了,那么也是清算多尔衮的必然,更何况受较深汉文化影响的顺治恐遭物议,被汉族士大夫耻笑,销毁就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如果根本没有这个亲诏,则可以断定,太后下嫁是没有的事情。
清史学者孟森先生撰有《太后下嫁考实》,针对太后下嫁说力斥其非。百家讲台的阎崇年也认为至今还没有见到一条关于“太后下嫁”的史证。请注意,只是没有见到。我还是主张不要先下结论,还是找一找这个“顺治亲诏”的传闻的来龙去脉为好。
5.孝庄不附葬之谜
关于孝庄不附葬的问题,实际上我上文已经涉及,这里再说一下。
《清史稿·孝庄文皇后传》载:
二十六年九月,太后疾复作,上昼夜在视。十二月,步祷天坛,请减算以益太后。读祝,上泣,陪祀诸王大臣皆泣。太后疾大渐,命上曰:“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於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无憾。”己巳,崩,年七十五。上哀恸,欲於宫中持服二十七月,王大臣屡疏请遵遗诰,以日易月,始从之。命撤太后所居宫移建昌瑞山孝陵近地,号“暂安奉殿”。二十七年四月,奉太后梓宫诣昌瑞山。自是,岁必诣谒。雍正三年十二月,世宗即其地起陵,曰昭西陵。
这一段史料有几个关键点,首先是“不附葬”是孝庄的生前遗愿,理由是两条,一是太宗奉安日久,不宜轻动;二是“心恋汝父子”,也就是她呕心沥血辅佐的儿子顺治、孙子康熙。理由成立。其次是孝庄生前死后是极受尊崇的,“不附葬”没有半点不敬之意。
所以,孝庄“不附葬”这件事本身没有什么可以争议的。
清代初年,孝庄是一个关键人物,而更加关键的人物是多尔衮,下文专门说。

昭西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