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路10沧浪亭1

标签:
文化人民路沧浪亭历史沿革 |
分类: 苏州夜话 |
人民路10
——平门内外之三
我楚狂人
三、人民路的横巷及沿街内容8
5.饮马桥至人民桥段3
三元坊路段东侧2
沧浪亭2
苏州名园沧浪亭,通常我们把它的始建年代定在北宋前期著名诗人苏舜钦造园,其实应该更早,当在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治南园开始。一说是吴越王钱俶妻弟孙承佑于宋开宝二年(969年)任中吴军节度使,曾于沧浪亭营建别墅。但是显然钱元璙或孙承佑的旧园没有留下多少痕迹,苏舜钦买下这块地的时候基本上就是荒地。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集贤院校理苏舜钦在汴京遭贬谪,翌年流寓吴中,见孙氏弃地约六十寻,以四万钱买入。在北碕筑亭,命名“沧浪亭”。苏舜钦常驾舟游玩,自号沧浪翁,作《沧浪亭记》。常与欧阳修、梅圣俞等作诗唱酬往还。从此沧浪之名传开。
苏舜钦作《沧浪亭诗》记述其事,其中有“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的句子。这是可考的建园之始。所以被称为苏州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典园林。
庆历八年(1048年)苏舜钦去世。后园多次更换主人,最后为章惇、龚明之各得其半。章惇将花园加以扩大,建筑大阁,又在山上起堂,动工时,发现北面跨水一座洞山地下有嵌空大石,据传是五代广陵王所藏。于是益加扩展。
南宋初年,名将韩世忠在岳飞冤死风波亭后交出兵权,退隐苏州,沧浪亭就是他的居所,还包括现在的可园。这是又一个阶段。南宋绍兴初,园为韩蕲王世忠所占,并改名“韩园”。韩氏在两山之间筑一道桥,取名“飞虹”,由张安国书匾。园景直到庆元间(1111年-1115年)犹存。依宋《平江图》碑所标此处为“韩园”,园南北端大体与原文庙、府学相平,大门在南。也就是说,不仅北面的可园,还包括南面的现工人文化宫都是韩园的范围,那就很大了。
元朝时,沧浪亭废为僧居。元仁宗延祜年间(1314年-1320年)僧宗敬在沧浪亭遗址上建妙隐庵,庵西侧即南禅寺。惠宗至正间(1341年-1368年),僧善庆在妙隐庵东侧建大云庵,一名结草庵,为南禅集云寺之别院。明沈周、杨君谦常栖息于此。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诏以宝昙和尚居南禅集云寺时,将妙隐、大云二庵并至南禅集云寺。成化十二年(1476年)十月十三日寺毁于火。主僧德本谋图复兴而力不足,后经苦心筹备十寒暑,始建大雄宝殿。嘉靖十三年(1534年)郡守胡缵宗将妙隐庵改筑韩蕲王祠。大云庵自正德以来三十二年间,几经兴废。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僧人文瑛复建沧浪亭。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江宁巡抚王新命在沧浪亭遗址内建苏公祠。三十四年(1695年)宋荦抚吴时,寻访子美沧浪亭遗迹,已是灰飞烟灭。于是即谋规复,并构亭于山之巅,又得文征明隶书“沧浪亭”三字作揭诸楣。名为重修,实同再创。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按察使胡季堂在沧浪亭西侧(南禅寺遗址一部分)建中州三贤祠。乾隆帝南巡屡驻此园,在园南部曾筑拱门并有御道。
道光七年(1827年)梁章钜又重修亭,集苏舜钦、欧阳修诗句而成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又作《沧浪亭图咏跋》记述。又将亭左旧有子美祠暨蕲王商丘祠皆于整饰,并于跸路之东,规取隙地为同人觞咏之所。时江苏巡抚陶澍于藏书家顾沅辟疆小筑见所藏吴中名贤画像300余幅,后经地方人士广为搜集,又得200多幅。遂命孔继尧临绘,沈石钰勾摹刻石。在梁章钜重修沧浪亭竣工时,购得亭旁房屋,于次年改建为祠。每岁以时致祭。道光十八年(1838年)巡抚陈之楣改建亭之大云庵,古迹再次一新。
清咸丰庚申年(1860年),沧浪亭毁于兵火。中州三贤祠亦残毁过半。
同治十一年(1872年)布政使应宝时、巡抚张树声再
清光绪初,沧浪亭犹有禅者居之。三十四年(1908年),苏州地图上已无古大云庵,尚存火神庙、放生庵及先农坛。园又被洋务局等局所借用,最多时有七局之盛。后归吴县营设局管理。
民国初,一度借设吴县修志局。两次发起修葺未成。民国十四年苏州美术专门学校租用三贤祠。民国十五年(1926年)戏台已坍毁。同年大旱,当局迎铜观音像供于明道堂,膜拜者纷至,并在园内采竹叶、折竹竿、剥树皮,以为仙物。
民国十六年(1927年)5月,颜文梁受公益局之聘,任沧浪亭保管之职,此时沧浪亭已是荒芜塞径,台榭池馆栋折垣圮,文梁倡议捐修,得吴郡画家吴子深慷慨出银4000,整修园林,历时年余,面貌得以恢复。后设立美术馆,后又改为美术专门学校。此时园南界迄于看山楼。苏州沦陷时,日军司令部曾占用,又被严重毁坏。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春,伪省政府拨充江苏国学社社址,招各地文士来应月课。
民国三十年(1941年),汪伪江苏省政府主席高冠吾募款3.5万元“中储券”,对园林稍加修葺。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苏州美专复校于此,园荒芜而无力修复。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6月,河南大学迁苏,本部驻怡园,文学院在沧浪亭,次年6月返回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