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路2平门大街

标签:
文化平门人民路平门大街 |
分类: 苏州夜话 |
人民路2
——平门内外之三
我楚狂人
二、原平门大街散记
前面说到唐代的“大街”是从香花桥到书院巷口,那么香花桥以北有没有通道通平门?应该有,但是既然不列入“大街”应该不热闹。所以冷落的平门在五代时期渐渐淤塞也就不被重视了。平门淤塞,加剧了香花桥以北的荒凉,所以我们见不到关于香花桥以北路段的记载。
1928年,重辟平门,配套工程辟平门大街,所以现在人民路平门桥至香花桥这一段的历史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后半期开始。
在平门渐渐淤塞,平门内越加冷落之际,当时治吴的吴越国节度使广陵王钱元璙曾经利用这一片荒地作为屯兵和练兵之所,这样就留下了大营弄、西大营门、校场路等地名。
大营弄
大营弄是东西走向,在廖家巷东侧。因东接西大营门,故名。原名唐家巷、唐家园,因明代大才子唐寅于此构筑“六如别业”而得名,民国《吴县志》作唐家巷,《吴县图》视作西大营门支弄,也标西大营门,西接唐家坟。长365米,宽3米,原为弹石路面,后为六角道板路面,现为长方形砖状水泥道板路面。现大营弄北面,包括林机新村、苏州红木雕刻厂一带,宋时属章楶“桃坞别墅”,也就是著名的“五亩园”旧址。
西大营门
西大营门是桃花坞大街北侧支巷,位于河西巷西面,南起桃花坞大街,北至校场桥路。初为钱元璙驻军之所,南宋时,部分禁军驻在苏州,该处即驻有“全捷二十四营”。明称大营门,清顺治十六年,将军祖大寿尽撤民房为满兵营。自娄门起别有东大营门,此间遂称西大营门。《吴门表隐》:“娄门至宝城桥,国初顺治十六年,将军祖大寿尽撤民房为营,迎春坊为镇帅府,故西有大营门之称。”民国《吴县志》作西大营门,《姑苏图》、《苏州城厢图》、《吴县图》、《苏州图》均标西大营门。长488米,宽1.9~3.8米,后为水泥小六角道板及三寸子路面,现为长方形砖状水泥道板路面。此处为桃花坞腹地,原西大营门53号(曾为苏州林业机械厂厂部所在地)为宋五亩园遗址。
校场路
校场路在人民路西侧,因钱元璙在此设校军场而得名。
校场路东口原有铁路职工子弟中学,简称铁中,是上海铁路局的职工子弟学校,现已撤销。这是排球名将孙晋芳的母校。铁中撤销后是苏州铁道师范学院最早的校址,现铁道师范搬迁石湖边,并与苏州环保学院合并成苏州科技学院。铁中原址已经整体拆除,这里现在是苏州名人馆、苏州美术馆等文化设施。校场路内有苏州昆剧院,还有民国年间的小园林朴园,桃花坞木刻博物馆在朴园内。朴园,我在《姑苏小园》中已经记述,这里不赘言。校场路称为城北的一处新兴的文化高地。
随着沪宁铁路开通,人民路北段有交通之便,所以这里先后有526厂、林机厂等部属大厂在这里开办,苏州最早的公交场也在这里。不过这些都已经过去,没有了他们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