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平门——平门内外之一

标签:
文化平门地名改变久塞 |
分类: 苏州夜话 |
话说平门
——平门内外之一
我楚狂人
平门是阖闾大城古八门之一,原名巫门。唐代陆广微《吴地记》说,阖闾城有八座水陆城门,“西阊、胥二门,南盘、蛇二门,东娄、匠二门,北齐、平二门”。又解释说:“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象地之八卦。”成书于东汉的《越绝书》、《吴越春秋》诸书的记载是一样的,可以看做《吴地记》的说法采自《越绝书》、《吴越春秋》。这几本书都只有平门,没有巫门,那么,巫门改称平门是很早的事情了。
巫门命名的原因,据元朝《平江纪事》的记载:“吴城平门,旧名巫门……。古濠中得石匾,上有篆书‘巫门’两字。巫咸,商太戊时贤臣也,其墓在门东北三里许,故以名门。”据《尚书》记载,巫咸是商太戊帝身边的一位贤臣。他的儿子巫贤,在太戊帝孙子祖乙登基后,任宰相,也有贤臣之誉。而甲骨文中有咸戊。故有学者认为巫咸或即商王太戊之大臣。关于巫咸其人,还有其它传说。例如,传说他是鼓的发明者;据说他是用筮(一种草)占卜的创始人;也有传说他测定过恒星,是个占星家,被视为中国最早的天文学家。至于巫咸墓如何在苏州北郊?真的说不清了。
至于平门的命名,有这样几种说法,一是元朝《平江纪事》的说法:“‘巫’字与‘平’字相似,后乃讹为平门。”这个说法,没有提出依据。
二是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说是当年伍子胥平齐大军从此门出,打败齐国,班师回朝,又由此门入,故名。但是这个说法叫人很怀疑:伍子胥大军为什么不从北门主门齐门进出,而从偏门进出呢?
三是根据字面来解释,说是平安,国家大治的意思。
以上说法,不知孰是?
平门“久塞”。关于这个问题,史料记载是这样的:平门土城墙年久失修,逐步坍塌,以致把城门淤塞。这种情况在葑门、相门、胥门都发生过。只是平门被淤塞的时间更长。据《吴门表隐》载:“平门亦名巫门。自桃花坞直北,宋时塞。门外达平门塘,出毗陵。”明言平门宋代已经淤塞。有人以为在吴越国时期就已经逐步淤塞了。所以才有钱元璙在平门内设立校军场的举措,有“校场路”为证。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焚城,苏州古城变成一片废墟。到绍定二年(1229
这样算起来,平门消失有千年历史,所以说“久塞”了。因此苏州人都没有见过千年前的平门的模样,我们见到的就是1928年新辟平门的罗马式建筑。平门城门1958年拆除。
平门桥是重辟平门的配套工程。平门桥旧称梅村桥,民国十七年(1928年)重辟平门时所建,颜料大王贝润生捐资,为纪念其父贝梅村而命名。梅村桥原先为三孔钢筋水泥结构,1985年重建为钢筋混凝土连续桥梁。2006年,平门桥拆除重建,桥宽从原先的25米拓宽到39米,桥身形式变为廊桥,称为古城北部新一景。
平门,沉睡千年而苏醒的神奇城门。
附录:
回忆同济教授劝阻拆除苏州城墙(部分摘录)
作者: 柯昌礼
1957年,北京市开始大规模拆除古城墙,……1958年,苏州市政府也提出要拆除古城墙,发展城市交通,还专门邀请了包括同济大学教授在内的一批专家来研究苏州城市的发展规划问题。收到邀请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教研室专门组织了冯纪忠、金经昌、陈从周、董鉴泓四位教授,连同当时正在同济大学讲学的苏联专家也一并前去,一起赶往苏州。围绕是否有必要拆除古城墙的问题,教授们与市政府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几个教授当时极力劝阻政府不要拆墙,提出了三条主要观点:一是认为苏州和北京情况不一样,北京城墙拆了,不一定意味着苏州也要跟着拆,况且,北京城墙的拆除是完全错误的;二是提出和北京城墙比起来,苏州城墙具有更重要的文化意义和更高的保护价值。北京城墙始建于元大都时期,而苏州城墙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初具规模,有着更为悠久的历史。同时,苏州城墙由于历经多个朝代修整,比北京城墙保存得更为完整,上面也保留了更多的历史古迹和文物,一旦拆除城墙,这些珍贵的古迹、文物也将一起消失;三是提出以发展交通为由拆除城墙是完全错误和没必要的,当时的欧洲很多城市都保留了古城墙,交通照样发展,在这方面如学习和借鉴欧洲的经验做法,保护城墙与发展交通是可以并举的。尽管教授们据理力争、极力劝说,但苏州市政府却不为所动,坚持要拆,一场本该愉快的专家咨询会,最后弄得不欢而散,连会前说好的宴请也取消了,气得几位教授连夜就赶回了上海。当时从苏州到上海的交通是极不方便的,光坐火车来回就得6个小时,且不说从火车站到市中心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这样折腾下来,教授们回到同济时已经是半夜了。这场护城之争最终以教授们的无功而返而告终,很快,留存了两千多年的苏州古城墙被拆除,只留下了几座城门和几处遗迹。1999年苏州市全面整治城区环境时,在胥门地区意外发现了一段留存完整、长达385米的老城墙,这段老城墙因为一直被苏州自来水厂作为围墙在使用而幸免于难,在这段城墙里还完整留存着古胥门的门洞。在我的建议和规划下,如今这段劫后余生的城墙以废墟形式原样伫立在苏州城区里,也算是对上世纪50年代那段历史的一个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