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顿路26西花桥巷祥符寺巷

标签:
文化相门临顿路西花桥巷祥符寺巷 |
分类: 苏州夜话 |
临顿路26
——相门访古之七
我楚狂人
四、临顿路(南段)横巷18
9.西花桥巷和祥符寺巷
西花桥巷位于白塔西路南面,临顿路西侧,史家巷北面,白塔西路南面。东跨花桥出临顿路,隔路与东花桥巷相直,西至皮市街,与祥符寺巷相直。因巷东口有花桥,故名。(参见“东花桥巷”条)卢熊《苏州府志》将其与东花桥巷合称作花桥巷。民国《吴县志》作西花桥巷,并注“(在)史家巷北。” 《姑苏图》、《苏州城厢图》、《吴县图》、《苏州图》均标作西花桥巷。长358米,宽1.96米,沥青路面。潘遵祁西圃在本巷,传太平天国时曾用作熊万荃官署,后归安徽道台潘继儒,民国9年(1920),归吴姓。解放后,归吴县人武部使用(大门朝北,在白塔西路),1983年后归苏州烟草公司使用。
祥符寺巷位于闾邱坊巷北面,东出皮市街,与西花桥巷相直;西出人民路,与砂皮巷相直。本巷北侧洪元弄内原有南朝梁天监二年(503)所建福田寺,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易名祥符寺,巷由此而得名。卢熊《苏州府志》等均作祥符寺巷,民国《吴县志》并注“(在)西花桥巷西”。《姑苏图》标祥符寺巷,《苏州城厢图》、《吴县图》标作祥符寺前,《苏州图》复标祥符寺巷。巷长405米,宽2.6米,1986年改弹石路面为水泥六角道板路面。现为长方形砖状水泥道板路面。
按,有关祥符寺资料:祥符寺,又名马禅寺、西竺寺、宝庆院、保寿院,在苏州市内乐桥(?)祥符寺巷。唐大中八年(854),处州人马厚(或作“司马厚”)舍宅建,故称马禅寺,为比丘尼所居。后晋天福八年(943)吴越钱氏改称保寿院,一名宝庆院。宋祥符(1008—1016)中以年号改祥符寺,又称西竺寺。此寺明初改僧寺,嘉靖初废,由名府胡缵宗作羁候所。清康熙八年(1670)僧载中重建,建大悲阁。咸丰十年(1860)圯,同治建重修。按:胡缵宗(公元1480年一1560年),字孝思,又字世甫,号可泉,又别号鸟鼠山人,明巩昌府秦州秦安(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人。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中进士,任翰林院检讨。公元1510年后,历经嘉定州判官,安庆、苏州知府,山东、河南巡抚,足迹遍及江南、中原。胡缵宗为官爱民礼士,抚绥安辑,廉洁辩治,著称大江南北。公元1534年罢官归里,遂开阁著书,有《鸟鼠山人集》、《安庆府志》、《苏州府志》、《秦州志》等14部著作传世。胡缵宗还是一位书法家,现存江苏镇江有“海不扬波”、曲阜孔庙有“金声玉振”、天水伏羲庙有“与天地准”牌匾。
西花桥以北就是白塔路了,我准备放到娄门部分写。临顿路横巷就在这里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