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路9卫道观前南石子街

标签:
文化相门平江路卫道观前南石子街 |
分类: 苏州夜话 |
平江路9
——相门访古之五
我楚狂人
三、平江路的横巷4
6.卫道观前
卫道观前以旧时道观得名。卫道观前位于中张家巷北面,混堂巷南面。东出仓街,西出平江路。原名会道观巷,因巷内有会道观之故。卢熊《苏州府志》作会道观巷,同治《苏州府志》作卫道观巷,《苏州城厢图》标卫道观前,街东段北侧并有道观标记。长356米,宽3米,1994年改三寸子路面为异形道板路面。现西段为长方形石板路面;东段(礼耕堂以东)为长方形砖状水泥道板路面。1~8号为礼耕堂。16号为卫道观,旧时规模颇大,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关于卫道观,我在《姑苏宫观》中已经说过,这里不赘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见。
7.南石子街
青石桥西堍通南石子街,隔平江路与卫道观前对直。其地名与北石子街相对应。南石子街颇多老宅,南石子街10号为潘祖荫故居,俗称“探花府”,现已整修。
潘祖荫(1830~1890)字在钟,字凤笙,号伯寅,亦号少棠、郑盦。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状元大学士潘世恩之孙。内阁侍读潘曾绶之子,咸丰二年一甲三名进士,探花,授编修。数掌文衡殿试,在南书房近四十年。光绪间官至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军机大臣。通经史,精楷法,藏金石甚富。有《攀古楼彝器图释》。辑有《滂喜斋丛书》、《功顺堂丛书》。
潘祖荫清道光十年(1830)生于北京米市胡同,自幼好学,精通经史,涉猎百家。身居高位,却勤于政务,秉性直爽,为人谦恭,广结天下朋友,任贤爱才;曾三次鼎力密保左宗棠,使其最终成为"同治中兴"的得力重臣。潘祖荫为官体恤民情,常为民请命。同治二年(1863)曾上疏请允减免江苏赋税;民间遭遇水涝灾害,他曾先后亲书"告灾乞赈"文书成百上千封,并想尽办法"饥者给食,寒者授衣",为民救灾,无微不至。最后即因救灾积劳成疾,于光绪十六年(1890)卒于任上,赐谥文勤。
探花府由南石子街8号进门,第一进房屋已破旧不堪,翻轩和楼梯栏杆尚完整,楼厅花窗纹饰细致;厅后有一座砖刻门楼,额题"绥德流芳"四字;第二进房屋经翻建已非旧貌;第三进厅堂面积较大,面阔三间,有翻轩,四架大梁雕花精细,柱子粗硕夏布泥墁,涂以黑漆,下承青石鼓墩柱础;大厅前部虽已翻造过,然整体结构基本保持原状。大厅两侧各有备弄进出,第四进仍保留着石库墙门,大门外还有拴马环。
当年潘祖荫政务之余,对金石、图书特别嗜好,尤喜收藏三代文字。著有《滂喜斋丛书》、《功顺堂丛书》等。今苏州博物馆藏有《潘祖荫信札》(稿本)等。潘祖荫每发现彝器文物,必"倾囊购之,至罄衣物不惜"。其"攀古楼"专藏青铜器。潘祖荫去世后,大部分的文物珍品,都由潘祖年运回苏州,庋藏在南石子街旧宅内。1937年抗战爆发前,南石子街潘宅仍有藏品数百件之多。大克鼎、大盂鼎和毛公鼎,是当时最为著名的三件西周青铜重器,前两件就为潘氏收藏,故曾刻有"天下三宝有其两"印章一枚。两鼎腹内铸有铭文,记载西周土地制度和官制等,是研究西周早期历史的重要资料。当年朝中向"潘大人"索要两鼎铭文拓本者甚多,然因原件拓本寥寥无几,仅有少数至亲好友才得如愿以偿。
潘家后人潘达于保护国宝,并义献国宝的事迹已经在苏州广为人知。这个感人事迹的发生地就在南石子街潘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