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江路1——相门访古之五

(2018-04-30 07:41:51)
标签:

文化

相门

平江路

分类: 苏州夜话

平江路1

——相门访古之五

我楚狂人

苏州老街平江路已经成为与山塘街齐名的景区,常年游人如织。平江路并没有很多文物古迹,甚至连控保建筑也不是很多,这与山塘街相比,显得家底并不太厚。但是,这里老屋连片,小河纵横,人家枕河,小桥勾连,保存着很纯正的老苏州的风貌。在这里,似乎生活的节奏变缓,桥头小店飘出来的苏式点心特殊的香味,河埠头苏州大妈洗衣服的身影,老屋里传出来的评弹的弦索叮咚,走过身边的老大爷的吴侬软语,都会给人时空穿越的错觉,仿佛这就是老苏州。

平江路南起干将东路,北越白塔东路,出东北街,全长是1606米。河路相傍,街西侧有河道相伴,是为第四直河的中北段,习称平江河。对照南宋《平江图 》及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总图》,平江路基本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

平江路古名叫做"十泉里" 1834年的《吴门表隐》云::"平江路古名十泉里,有古井十口,华阳桥南一,奚家桥南一,苑桥北一。"这些古井多不可见。清乾隆《长洲县志》学宫图中,已标作平江大路,自清同治《苏州府志》起,本路一直称作平江路,《姑苏图》等也均标平江路。因此,平江路是苏州较早称为“路”的大街。北宋苏州府升格为“平江路”,此路即得名于此。即此可见,平江路是老苏州的重要街道。

平江路河道纵横,这里不但有伴随始终的平江河,还有横河新桥巷河、柳枝巷河、胡厢使巷河和东麒麟河,交织成密集的水网,映照出水城苏州的特殊风韵。河上姿态各异的老桥,是老苏州们的儿时记忆,也镶嵌进外乡客子的镜框。

一、苏州的“路”

苏州古城称为“路”的街道并不多,而且都是后来出现的名字。我在写“景德路”时就说起过这个问题,但是似乎没有说透,这里再说一下。

“道”和“路”在上古原意本都是行走的大路,参见《周礼》就能知道。《周礼》:“浍上有道”,“川上有路”。这是把“道”和“路”分开说了。

唐代把中央政权以下的最大区划称为“道”,一般的“道”的首长称为“观察使”,这也就是清朝官场把道台雅称为“观察”的由来。重要的“道”的首长称为“节度使”。节度使和观察使的最大区别在于“节”,也就是皇帝赐予的权杖,具有“代天巡狩”的权力。

但是唐代这个“道”的区划太混乱,到宋代改成比较整齐划一的“路”也就成了必然。“路”在宋代开始成为行政区划,相当于后世的“省”。 如苏州在宋元时代就称过“平江路”。

到了元代,“路”降格为相当于“府”的区划。也就是今天的“省辖市”的级别。元代“路”的上级是“行省”,后世的“省”即脱胎于此。“道”“路”成为行政区划,自唐至元,前后实行了七百多年。

苏州以“路”命名的街坊并不多,基本上是后起的,大多出现在民国时期,如大马路、新马路、横马路、石路(清末)、人民路(解放后)等等。以“路”命名最早的有平江路、临顿路这样少数的几条,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乾隆。

可以这样说,苏州以“路”命名街道,从平江路、临顿路始,在清乾隆时期。

平江路1——相门访古之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