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梓街11锦帆路章太炎故居

(2018-04-05 07:19:52)
标签:

文化

葑门内外

十梓街

锦帆路

章太炎故居

分类: 苏州夜话

十梓街11

——葑门内外之七

我楚狂人

三、十梓街的横街6

5.平桥直街

平桥直街,在写“十全街”的时候已述,这里不重复。

6.锦帆路和章太炎故居等1

锦帆路南起十梓街,北至干将东路,路长470米,宽8米,1986年改弹石路面为沥青路面。原为子城西城濠,古名锦泛泾,又称锦帆泾。相传吴王与宫女乘锦帆之舟游乐于此,故名锦帆泾。又名锦泛泾,以两岸桃李在春日花开时,倒影水中如泛锦而得名。后锦帆泾两岸民居日多,河道逐渐壅塞,成为一条臭水沟。民国年间填河筑路,仍保留了锦帆旧名。所以现在看得出锦帆路的地势要低于体育场,这就是填河筑路的痕迹。

锦帆路多民国建筑,锦帆路8号,为民国洋房,现为苏州土地学会所在地,据说这座洋房连同十梓街上锦帆路口的现总工会的老房子,都是民国律师宋铭勋(已专文介绍)的祖居。锦帆路原3号现21号,控保建筑。据《苏州近代建筑考》介绍,是上世纪20年代建筑,朱丽君故居。朱丽君,1977年去世,出生于昆山县正仪镇,1928年在常熟县公安局任职,任何职及任职时长没有介绍。朱氏与中华民国上将钱大钧系亲戚,曾经替钱大钧打理在苏州的房产。锦帆路4号,兰石小筑,民国时期建筑风格,2004年列入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据潘振元先生介绍:“朱犀园(18901969)原名桂,字锡桂,一字犀园、西园,号犀禅,自署兰石小筑主人、万松居士。原藉安徽泾县人,抗战前全家迁居苏州,在锦帆路卜筑“兰石小筑”,解放后一直租住在苏公弄3号,与张俟庵为邻。解放后,曾协助当时的苏南文管会主任陈谷岑修葺拙政园,受到识者的称赞。”

十梓街11锦帆路章太炎故居

十梓街11锦帆路章太炎故居

十梓街11锦帆路章太炎故居

章太炎故居

著名学者章太炎晚年定居苏州,该宅也是他创办的章氏国学讲习会校址。章太炎故居当年被称为章园,西式花园洋房,大门朝南在体育场路8号,后门朝西在锦帆路,为锦帆路38号,为章太炎当年藏书、著述、会客和生活起居之所,外观立面是中西合璧式建筑,清水砖墙,青平瓦屋面,大门柱子仿罗马式,木门窗既有苏州传统建筑风味,又有国外洋房气息。

章太炎1932年起多次来苏州讲学。1934年,购得锦帆路新式洋房一所,定居苏州,在此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章太炎居苏时,正值日本侵华日紧,他多次发表抗日声明,曾北上面见张学良,促其出兵抗日。19366月病逝于苏州寓所,灵柩暂放在章园的防空洞内。19554月灵柩迁葬于杭州西湖南屏山下。

南部前院为南北两幢西式楼房,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为章太炎当年藏书、著述、会客和生活起居之所,外观立面是中西合璧式建筑,清水砖墙,青平瓦屋面,大门柱子仿罗马式,木门窗既有苏州传统建筑风味,又有国外洋房气息。北部后院国学会遗址建筑已拆除,改建平房五间,为章氏后裔所居,现有章太炎衣冠冢,碑镌张大千绘章太炎像。

章太炎故居的前后两幢楼房于上世纪80年代初在原二层上各加盖一层。20051月,苏州市政府对故居进行全面整修,并在南楼设立章太炎故居陈列室。1982年章太炎故居被公布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现为苏州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苏州市海外交流协会、苏州市华侨活动中心和章太炎故居陈列室用房。

20111230,苏州章太炎故居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975年,我在江苏师院中文系读书,因为是中文系资料室的常客,与当时资料室负责人朱永生老师很熟悉。一天,朱老师告诉我,商得太炎先生夫人汤国梨先生同意,转让全套商务印书馆巾箱本《万有文库》给中文系。记得当时很便宜,大约就是一毛钱一本的价钱。于是我就主动要求陪朱老师上门搬书。也就是那一次我进入了章园,见到了汤国梨先生。那时汤国梨先生还很健朗,看不出高龄老人的样子。这套《万有文库》还在中文系吧?

十梓街11锦帆路章太炎故居

十梓街11锦帆路章太炎故居

十梓街11锦帆路章太炎故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