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梓街5第四直河的桥

标签:
文化葑门内外十梓街第四直河的桥 |
分类: 苏州夜话 |
十梓街5
——葑门内外之七
我楚狂人
二、第一横河和第四直河2
3.第四直河南段的桥梁
因为我这一专题是写《葑门内外》,所以这里第四直河的桥梁只写南段的,即从葑门开始,到苑桥至。
望门桥
跨第四直河,北堍西通忠信桥(弄)北对苏州大学本部南校门,南堍西接盛家带,南连百步街。宋代即称望门桥,因葑门在望而得名。清同治时曾误作望满桥。乾隆五十四年(1789)曾重建。原为石级单孔拱桥,1957年改建钢筋水泥板梁平桥,水泥桥栏。
这是我们当年从在江苏师院读书时出南校门去十全街的必经之路。
忠信桥
跨第四直河,东通同名塘岸,西达盛家带。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时名小新桥。嘉庆元年(1796)重修,同治间又修,时已称今名。花岗石、青石结构,条石板梁(四块)单跨桥,条石桥栏,步阶东16级,西13级。板梁侧面正中刻“重建忠信桥”,两侧各雕纹饰。
望星桥
前文已述,这里不赘言。
寿星桥
在望星桥北,东西向,跨第四直河。东堍塘岸名望星桥北堍,西堍塘岸名叶家弄。《吴门表隐》载:“寿星桥有磁寿星像,宋绍兴十年(1140)里人浚河得之,遂建桥立庙祀之。”《宋平江城坊考》则认为,《平江图》上的营桥即今寿星桥。武康石单孔拱桥,纵联分节并列式拱券似为清代重修时所改。原桥栏残缺。1965年其南百狮子桥倾危被拆,武康石桥栏三块移来本桥北侧,两面各浮雕舞狮16头。本桥原剩桥栏三块集中置于南侧,两面各雕梅花鹿16只。惜年久剥蚀,都已模糊不清。两坡步阶各15级。桥孔上方刻有“重建寿星桥”五字。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维修。寿星桥被认为是苏州古城区现存最古老的桥梁,宋代石拱桥。
百狮子桥被拆多年,但是百狮子桥弄尚存。老同学姚鹤鸣、于红伉俪在此居住过。
吴王桥
跨第四直河。东堍通钟楼新村,北侧塘岸为石匠弄,南侧塘岸名祖家桥;西堍连定慧寺巷,北侧塘岸名官太尉桥,南侧塘岸为叶家弄。宋《平江城坊考》载:“南朝王僧虔以书法、五代吴仁璧以星历名。吴、王两族尚矣,然未详所居何人”。因吴、王两族居此,故名吴王桥。五代后周广顺三年(953)始建。1980年改石梁桥为钢筋水泥板梁单孔平桥,条石桥栏,桥头望柱分别阴刻楷书桥名及重建年月。
这里是我们当年在江苏师院中文系读书时的进出孔道,当年的2路公交从我家胥门过来,经甫桥西街。我就从甫桥西街下车,经定慧寺巷,过吴王桥,穿过钟楼新村,从北校门进入,到我们住的第六宿舍和文科楼。记得当时这里还有菜地。有一个江苏师院家属院,我的老师应启后老师住在这里。至于钟楼新村的建造是我们毕业以后的事情。我的老师王迈先生、芮和师先生晚年都住在钟楼新村。
官太尉桥
跨第四直河。东连唐家巷,西出同名塘岸。始建年代失考,南宋范成大《吴郡志》有载。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光绪四年(1878)重修。1984年又修。单孔梁式石桥。东西桥台立武康石排柱各五根,下为武康石水盘石,上为武康石长系石,有成排凹槽及托木一根。桥面由五条花岗石梁并列组成。栏板亦为花岗石。金刚墙以青石、花岗石间杂砌筑。两坡步阶各11级。1982年改建水泥墙式桥栏,1991年改为条石桥栏。板梁侧面正中阴刻正楷大字桥名,其旁刻小字“光绪四年六月”。在1998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兴市桥
位于第四直河与第二横河交汇处的第二横河南岸,跨第四直河。原跨第二横河,宋《平江图》中名尽市桥,谓商市至此已到尽头。清嘉庆十年(1805)重建,已称今名。原系单跨石梁桥,石级步阶,民国时改为弹石斜坡。1980年重修。1994年改建于干将东路南侧路面,跨第四直河,现为单跨正交钢筋混凝土板梁,轻型桥台。
苑桥
以前在写“平江路”的时候已述,不赘言。
这一段河道两岸的塘岸都是一段一段的,请诸君自己根据桥梁的介绍自己参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