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梓街2严衙前十梓街

标签:
文化葑门内外十梓街严衙前 |
分类: 苏州夜话 |
十梓街2
——葑门内外之七
我楚狂人
苏州古城东部葑门与相门之间,有东西向主干道十梓街,与十全街、干将路平行。因为相对而言与葑门的联系更紧,习惯上把十梓街看作是葑门内的街道,所以放在这里叙述。
历史上十梓街是苏州子城外大街,打个不恰当的类比,其位置就如北京的长安街。由于苏州子城消亡时间已经很久,所以苏州人对这个“子城外大街”的概念也不清楚。就如苏州人对平桥直街为子城正门外主街的概念一样不清楚。
现在的十梓街东起苏州大学本部校门口,向西过望星桥,穿越凤凰街、五卅路,于饮马桥北堍至人民路,与路西侧的道前街相连。这里原是相连的三条街道:望星桥以东称天赐庄,望星桥至凤凰街名严衙前,凤凰街至人民路为十梓街。1966年合称红旗东路,1980年改今名并沿用至今。下面沿袭旧名,分段说一说。
天赐庄
原先的天赐庄东起护城河边,西至望星桥。现在最东面的一段已经在苏州大学校区内。天赐庄古名姜家巷。明代兵部右侍郎韩雍在此建葑溪草堂,又名天赐庄。其地遂称韩衙前。清乾隆时已名天赐庄。清末,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来此创办东吴大学、博习医院,建圣约翰教堂。成为苏州古城内具有教会色彩的文教卫中心。
历史上天赐庄一度佛寺林立,有资料记载。这里先后出现的佛寺有如下这些,转录于下:
1龙华寺
慈悲寺,在苏州大学本部附近。建于六朝间,已失所在。
足见从六朝开始,长期以来天赐庄一带就是苏州的佛教中心之一。但是1860年太平军几乎尽毁佛寺,后来这里又有了东吴大学和博习医院,所以人们对历史上的佛教中心就淡忘了。
严衙前
严衙前古名积庆寺巷。明代为大学士严讷故居,遂改称严衙前。
严讷(1511-1584年 ),字敏卿,号养斋,南直隶常熟人,明朝大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
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编修。当时三吴地区倭寇横行,又遇灾荒,百姓流离失所,官府征敛益急。严讷上书陈情,极言百姓困苦,得以免征。之后入位西苑,撰写青词,所作称旨,超授翰林学士,历太常少卿、礼部尚书、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入参机务,执掌铨政。任人唯贤,破格超擢人才,吏治一新。后患病乞归,孝养父母终天年。
神宗万历十二年,殁,赠少保,谥文靖。严讷善文章、书法,工花鸟画,留有《严文靖公集》二十卷。
有轶事记载严相君讷,苏人,面麻;高相君拱,河南人,作文常用腹稿。俚语诮苏人曰:“盐豆儿。”诮河南人曰:“驴。”二公相遇,高笑严曰:“公豆在面上。”严即应声曰:“公草在腹中。”一时捧腹。
十梓街
十梓街为苏州旧日官署外横街,民间俗语“太守署前树十梓”,亦传街上曾植梓树十棵,故名。或云十梓街则因古有梓树而得名。古人常用“桑梓”来作为故乡的代名词。东汉冀州刺史应顺廉直无私,赏罚必信,事后母至孝,传有梓树生于厅堂上之异,遂有“太守署前树十梓”之语。此街位于古代子城官署之前,或因此有此名。
本街近现代名人故居甚多,最著名的有博习医院院长陈王善继,儿科医学专家陈务明,版本学家、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山水画家俞子才,文学家黄摩西等人的旧居。
民国时该街宽仅3米。1950年翻建为弹石路面,1964年拓宽到9~11米,并改铺沥青路面。五卅路以西段,1989年再拓宽至30米,五卅路至凤凰街段,1999年也拓宽至3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