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全街13民治路定慧寺巷鹅颈湾

标签:
文化葑门内外十全街民治路定慧寺巷 |
分类: 苏州夜话 |
十全街13
——葑门内外之二
我楚狂人
四、十全街两侧街巷5
6.凤凰街3
附:凤凰街两侧的街巷2
民治路
民治路东出凤凰街(原甫桥西街),西至五卅路,中段与公园路十字交叉。路长512米,宽9米,1965年改弹石路面为沥青路面,1987年拓建成现状。
宋时东段南侧旁河,有桥名胡书记桥,河北岸因桥名胡书记巷。卢熊《苏州府志》等均作胡书记巷。民国《吴县志》并注俗称“胡书记桥弄”。王謇疑胡书记即为建炎间知平江府的胡松年,他以兴利除害十七事,揭于都市,百姓便之。《苏州城厢图》有路标,但无路名。《吴县图》标作民治路。民国20年(1931)填河筑路,并向西延伸至五卅路,为纪念辛亥革命而定今名(按:孙中山提倡“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民权即民治,指治民之道)。路东段有万寿宫,即今老年大学,为清代建筑,为市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宫原为名刹正觉寺,寺多植美竹,俗称竹堂寺,唐寅尝画罗汉像于壁,后寺圮,画像亦毁,明吴宽有《正觉寺记》。现在万寿宫是苏州老年大学所在,倒是好口彩。我曾经在这里讲过诗词写作课。
定慧寺巷
定慧寺巷东口在官太尉桥塘岸,正对吴王桥,西口在凤凰街北段(原甫桥西街)。因巷内有定慧寺,故得名。巷内两侧店铺、民居为仿古建筑,路面铺小方石,平整坚实洁净。巷长294米,宽11米。20世纪90年代初,该巷及其周围作为“37号街坊”改造工程全面整修,为苏州老街坊改造的典型工程之一。巷西口新立花岗石牌坊一座,镌联曰:“名士当年留旧宅,禅门今日尚生辉”,额题“定慧寺巷”。
明卢熊《苏州府志》等均作王判司巷。《吴门表隐》卷一:“双塔,宋雍熙中判司王文罕建,并舍田五百八十亩。今祀文罕为伽蓝神,兄弟三人并有像。其墓在寺内东隅,家甚高,人不敢近,其地本名王判司巷。”民国《吴县志》除注引《吴门表隐》卷一相关条目外,并注云:“王判司巷即寿宁寺巷,亦即双塔寺前,今名定慧寺巷。同治《志》既著录王判司巷,复别出寿宁寺巷,未免失考。康熙《志》:寿宁寺巷,今名双塔寺前,即此。”《苏州城厢图》等均标定慧寺巷。巷旧时又作寿宁寺巷、双塔寺前,因巷内旧时有双塔寺、定慧寺两寺之故。考之《平江图》,确有两寺并立。右(东)为万岁院(绘双塔于寺后),左(西)为定慧寺。现代学者刘敦帧教授踏勘苏州后,作《苏州古迹调查记·双塔寺概况》,记之甚详。清代所建贡院位于双塔寺、定慧寺之间,占地约六亩许。清末取消科举,贡院废为荒场,后于其上建民居,但《苏州城厢图》中仍标作贡院,左右两边仍为庙宇标记。
定慧寺巷南原有小河,名王长河,东起胭脂桥下,西至定慧寺前。旧时便于水路进香及考生赶考。同治三年(1864),清军攻入苏城,原守城的太平军万余人,被杀于寺内,死尸抛入王长河内,并予填没。我在江苏师院读书时往来其间,尚有小巷名“王长河头”,不知现在还在不在?
我的老师王迈先生曾在定慧寺巷口的一幢小洋楼居住,我就是在这里经常向王老师求教。特别是1978年暑假,王老师授我罗常培的《汉语音韵学导论》。整整四十年了,往事如在眼前。
鹅颈湾
鹅颈湾是苏州城区中部的一条街巷,位于干将东路与凤凰街相交处的西南角。原巷曲如鹅颈,故名。王鏊《姑苏志》等均作道堂巷,同治《苏州府志》并注:“(在)马宗桥南,或作陶唐(巷)。”民国《吴县志》并注:“俗呼鹅颈湾。”《苏州城厢图》、《吴县图》、《苏州图》均标作鹅颈湾。巷长230米,宽10米,1990年改弹石路面为水泥六角道板路面,1994年拓宽并改沥青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