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全街7帝赐莲桥

(2018-03-07 07:28:25)
标签:

文化

葑门内外

十全街

帝赐莲桥等

分类: 苏州夜话

十全街7

——葑门内外之二

我楚狂人

二、十全街的桥梁

14.福民桥

福民桥,跨十全河,  民国《吴县志》载:“福民桥,在长洲县治前。”

《沧浪区志》载:福民桥,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平行分支。北出长洲路,正对原长洲县署(今职工业余大学)大门,南出十全街。桥在官衙之前,以“造福黎民”“为官之旨在福民”励志,故名福民桥。明洪武元年(1368)于此设长洲县署时始建。1983年重建,钢筋水泥板梁单孔平桥,长19.2米,宽4米,跨度5米,花岗石实腹桥栏,桥栏阴刻填红行书桥名及“沧浪区城建局一九八三年十二月改建”字样。

十全街7帝赐莲桥

15.帝赐莲桥,

跨十全河,在仓桥东南,十全街北侧西起第一桥。  《宋平江城坊考》载:“帝师桥,《姑苏志》:‘长洲县西,宋咸淳间建。’案:今名帝师里桥,俗讹‘帝思莲桥’。  民国《吴县志》载:”帝师桥,俗名帝师连桥,在义役仓桥东,宋咸淳间建。”  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图》、清乾隆《姑苏城图》名“帝师桥”,清嘉庆《苏州郡城三横四直图》称“帝赐莲桥”。《沧浪区志》载:帝赐莲桥,跨第三横河东段的南侧平行分支(俗称十全河),在仓桥东南。北接长洲路,南出十全街西端。十全街北侧西起第一桥。始建于宋咸淳年间(1265~1274),晚于平江图的刻绘。有帝师桥、帝赐里桥、帝思莲桥、帝赐莲桥诸称。旧时桥北堍沿河颇荒凉,杂草丛生,附近居民遂谑称“狗屎连头桥”。1980年定今名。青石纵联砌置半圆形拱圈单孔石级步阶石拱桥,1984年改造,颇精致。桥长13.5米,宽3米,跨度4.8米,步阶南15级,北18级,花岗石实腹桥栏,桥头柱刻“沧浪区城建环保局”“公元19845月改建”,拱顶侧面梁上阳刻填红楷书桥名。(桥面正中有精美石雕花朵。)

帝赐莲桥南堍附近的万福兴南酱店是一家老店,如今万福兴的糕团似乎有了后来居上的架势,又开了面店,是不是这家老店发展起来的?

十全街7帝赐莲桥

 16.仓桥。

民国《吴县志》载:义役仓桥,俗名仓桥,在长洲县治西,旁有落星石。  案:今俗名绿水仓桥。考康熙《府志》:别有绿水仓桥,在带城桥东侧。道光《府志》:今名“乐输仓桥”。然、历稽旧志,带城桥附近向未设仓乐输义役或即一桥,康熙《志》误分之也。  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图》、清乾隆《姑苏城图》中称“仓桥”,清嘉庆《苏州郡城三横四直图》名“乐水仓桥”,民国二十九年《吴县城厢图》叫“落水仓桥”。 《沧浪区志》载:仓桥,跨第三横河饮马桥东折南之段,东堍长洲路,西堍张思良巷。宋《平江图》无此桥。明清各方志载有“义役仓桥”、“乐输仓桥”、“绿水仓桥”等名。“仓桥”是其简称。旧有义仓置近旁,故称。1984年大修,纵联砌置半圆形拱圈,单孔石拱桥,花岗石板镶铺桥面,长14米,宽3.5米,跨度4.2米,不用石级,改为缓坡,花岗石实腹桥栏。梁侧阳刻楷书桥名,两旁阴刻“同治六年”“长洲县正堂蒯重修”是为旧物。

严格讲,仓桥已经不在十全街了,帝赐莲桥为十全街西起第一桥。

我的老友顾金林在仓桥西堍石家湾居住多年了,也曾在他的居所临河窗前小酌。

十全街7帝赐莲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十全街8下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