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全街5带城桥等

标签:
文化葑门内外十全街带城桥等 |
分类: 苏州夜话 |
十全街5
——葑门内外之二
我楚狂人
二、十全街的桥梁3
织造桥,跨十全河,北出带城桥下塘,北侧右前方是市十中南大门(原织造署大门),南出十全街。织造桥原名红板桥,因清康熙六次南巡到苏州,以织造署为驻跸行宫,出入必经此桥而得名。民国时仍为木桥,1951年由于十中学校大门改在孔付司巷,桥因此也被拆除。2009年5月始,位于原红板桥原址西侧重建,11月底峻工。为避免桥名重复,定名“织造桥”。
重建后的织造桥,采用的是汉白玉栏杆,栏板上镌刻桃树图案,而柱顶则选用李子图案,暗喻桃李满天下。桥宽3.1米,跨径4.8米。桥坡设计采用两侧分流的踏步形式,方便人流分散。南边踏步10级,东西分流踏步16级。
8.带城桥
《宋平江城坊考》载:带城桥,《祥符图经》、《吴地记》、卢《志》均著录。《姑苏志》:“嘉泰元年(1201)重建。”《吴郡志》:“带城桥,今讹为戴城桥。”卢《志》:“桥迤逦近本府南城,故名。今讹为戴城。”民国《吴县志》载:“带城桥,在乌鹊桥东。宋嘉泰元年(1201)重建。”《沧浪区志》载:“带城桥,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分支。北堍连凤凰街,东侧带城桥下塘,西侧滚绣坊,南出十全街对带城桥路。据传‘桥迤逦近本府城’,故名。又说,越破吴,西施被装袋沉于桥下,带城是袋沉的转音。三说桥弄底三角潭有神牛,牵牛之绳带住此桥上,带城是带绳的转音。宋前古桥,宋嘉泰元年(1201)重建。后屡有修建。民国初为石基木梁单孔平桥,25年改成水泥单孔平桥。1955年重建,浆石圈拱。1981年拓建,保留原拱,两侧加钢筋水泥预制板梁。桥长8米,宽11.7米,人行道车侧1.7米,西侧1.5米,跨度4.9米,人造漏花桥栏。桥南堍东侧地内建有持球少女坐像雕塑,1985年1月建。1999年移置百步桥西侧。”
宋《平江图》、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图》、清乾隆《姑苏城图》、清嘉庆《苏州郡城三横四直图》、民国二十九年《吴县城厢图》均著录。
9.南林桥
《沧浪区志》载:南林桥,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平行分支(十全河)。北出滚绣坊对南林饭店大门,南出十全街对南园宾馆大门,1956年建南林饭店和南园宾馆时建,故名。1963年改建,钢筋水泥T型梁单孔平桥,长11米,宽7.8米,跨度9.8米,水泥空腹桥栏。
10.船场桥
《沧浪区志》载:船场桥,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分支(十全河)。北出滚绣坊对南林饭店边门,南出十全街。其地古有船坊,因名。按宋《平江图》:古“船场桥”东西向,跨今桥之北断头浜上。历宋元明各代,同治时该浜及桥皆不存。1983年南林饭店西拓,建桥于门前,移借古桥名。钢筋水泥圈板单孔平桥。仿古型制。桥长12.7米,宽8.8米,跨度6米,花岗石漏花桥栏,12桥柱各雕小狮,姿态无一雷同。桥头柱阴刻填红楷书桥名及“一九八三年六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