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门外大马路2杨家桥

标签:
文化冷水盘门杨家桥天主堂 |
分类: 苏州夜话 |
盘门外大马路2
——冷水盘门之八
我楚狂人
二、盘门外大马路1
盘门外大马路,现在已经拓宽,称为盘门路。大马路这个地名已经成为历史,现在分段命名,盘门外为盘门路;杨家桥到泰让桥称为盘胥路;泰让桥到阊门吊桥称为阊胥路,其中含原先的石路;阊门外步行街这一段改为石路,石路变向了;过广济桥向北称为广济北路。
我们还是根据习惯走向,从杨家桥往人民桥走。
1.杨家桥
盘门外大马路西起杨家桥,杨家桥跨杨家浜,桥因浜名。杨家浜的命名有没有什么背景?查不出来。儿时的回忆,杨家桥一直就是一座不大的水泥平桥,应该是开通大马路时的配套建设。
杨家桥值得一说的是杨家桥天主堂。
杨家桥天主堂现在的地址不在杨家桥,而在三香路,具体地址是三香路1162号,是天主教在苏州的总堂。这里是在白莲桥浜附近,这里没有杨家桥。据教会文献《苏州致命记略》(按:此册子系1932年仲夏上海土山湾慈母堂印行,现上海光启社存有孤本),《苏州教务考略》一节所述,天主教在苏州开教的第一人是利玛窦。但天主教自传入苏州后,直至同治五年(1866)才有公堂,此前教士来往苏州住宿之所,施行圣事,均托居教友家中。当时苏州城外有三家教友设有私堂,城内有六家,这九家教友对传教士轮流供应。该书在《补录》中说,杨家桥在阊门外四里许,地方僻野,适合为网船信友聚会瞻礼之所。“旧有圣堂一座,其原始已不可考,或云系殷家旧宅”。“堂颇窄狭,不能容数千渔众,乃于1892年窦总铎购买堂后地十二亩。第二年造大堂一座,内设男学,而以旧堂改作女学,以至今日”。(见《苏州致命记略》第101页。
直到现在,有关杨家桥天主堂的记载还称地址在杨家桥。
这里梳理一下,一是天主教传入苏州肇起于明后期著名传教士利玛窦,这个人就是和徐光启一起翻译《几何原本》的那一位。二是杨家桥“在阊门外四里许,地方僻野”,符合杨家桥的位置和特征。
再看其他介绍,资料云杨家桥天主堂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清乾隆年间。乾隆十二年(1747),发生苏州教案,宗教活动转入几户巨商家中,城外殷家(今杨家桥)为其活动点之一。嘉庆五年(1800)后,殷宅活动点成为天主教苏州教区总堂,兼管城内诸会口。咸丰十年(1860)堂毁,同治五年(1866),教徒集资重建。光绪十八年(1892),教徒发展到数千人。资料表明,现在的杨家桥天主堂就是1892年购地,1893年始建的。杨家桥天主堂又名圣母七苦堂,这是纪念圣母在世一生中为完成耶稣基督对世人的救赎工程所受的七件重大痛苦。
这里再梳理一下,一是杨家桥殷宅是早期的杨家桥天主堂,被毁于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之手。二是光绪十八年(1892)年购地,1893年始建的。那么就是说这是一次易地重建。至于还是叫做杨家桥天主堂,恐怕是为了传承的关系。
结论:三香路杨家桥天主堂就是杨家桥殷宅天主堂的易地重建。
这个材料至少可以证明,旧时杨家桥虽然冷落,还是有居住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