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说明代的文学8唐宋派

标签:
文化明朝文学唐宋派归有光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简说明代的文学8
——明史札记补遗之二
我楚狂人
四、唐宋派公安派与复古主义的对抗1
1.唐宋派
唐宋派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文道合一”的传统。
唐宋派活跃的时代处于前后七子之间,当时李梦阳、何景明已死,前七子势弱,而李攀龙、王世贞尚未成名。该派反对前七子的拟古主义,反对制造假古董。其中,唐顺之本身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儒学大师,强调道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茅坤则选编《唐宋八先生文钞》,提供学习范本,这也就是后世“唐宋散文八大家”的由来,而归有光则是更多用他的散文创作体现唐宋派的文学主张,因此影响更大。
我一段时间很喜欢归有光的散文,但是后来觉得心有不足。归有光的文章确是传递了真性情,但是他的文章只关心身边琐事,没有国计民生,这与唐宋派的恢复“文以载道”的思想并不合拍。我并不赞赏过分强调“文以载道”,否定文学的抒写性情甚至愉悦性情的功能,但是归有光的题材未免太窄了。
平心而论,唐宋派散文也并非俱是佳品,他们的集子中有不少表彰孝子烈妇的道学文章和应酬捧场的文字。他们主张的"胸臆"、"心源",指的是道学家的内心世界。茅坤说:"世之文章家当于六籍中求其重心者之至而深于其道,然后从而发之为文。"(《复陈五岳方伯书》)可见他们把道看成是文的源泉,道盛则文盛。这种观点束缚了创作。唐宋派与生俱来的自身弱点,则是他们未能根本改变文坛局面的原因。所以后七子的崛起也就必然。但是唐宋派散文创作对后世很有影响,如清代"桐城派"即明确继承了它的衣钵。
唐宋派中散文成就最高的当推归有光。归有光善于抒情、记事,能把琐屑的事委曲写出,不事雕琢而风味超然。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思子亭记》、《见树楼记》、《女二二圹志》等等。王锡爵在《归公墓志铭》中称他的这类散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表"。黄宗羲则尤其赞赏他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一些散文。"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来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张节母叶孺人墓志铭》)。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江苏苏州昆山人。因久居震泽湖畔,故自号"震川",学者称他为"震川先生"。又因为他老家在昆山项脊泾,故也自称"项脊生"。
嘉靖十四年(1565年)六十岁的归有光考中了三甲进士,被授到荒僻的浙江长兴县当知县,"用古教化为治",显然不合时宜。隆庆二年(1568年)他被调到顺德府去做马政通判,期间修有《马政志》。隆庆三年(1569年)赴京入贺万寿节,次年被升为南京太仆寺丞,但仍留於北京掌内阁制敕房,纂修《世宗实录》,身列文学侍从之位。因抱病坚持工作,於隆庆五年(1571年)病逝任上,终年六十六岁。
归有光一生博览群书,著述广泛,诗文主要辑有《震川先生文集》,此外还有《文章指南》、《易经渊旨》、《三国水利录》等著作。
今昆山有震川路,此为归震川庐冢所在,不知现在情况如何。余在昆山前后生活工作二十余载,知道震川先生庐冢在原先的教师进修学校,今昆山邮电局附近,也去寻访过。不知现在可有遗迹可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