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奴化知识分子政策的恶果3从麻木到无耻

标签:
文化明史札记奴化知识分子从麻木到无耻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明代奴化知识分子政策的恶果3
——明史札记后记
我楚狂人
三、从麻木到无耻
自古以来,学术之争始终存在,如早期的儒家与墨家的争辩。尽管学术之争发展到政治迫害的情况前朝有之,如宋代苏东坡的屡遭贬斥。但是,在明朝开启了一个极坏的先例,那就是对学术对手进行政治迫害并实行肉体消灭。这直接开启了清代文字狱的先河。
肉体消灭学术对手,李贽案就是最典型的案例。关于李贽,我在前面的文章《叛逆者李卓吾》中已经详细说过,我这里只是在说一下李贽受迫害的情况。
万历三十年(1602年),李贽七十六岁。礼部给事中张问达秉承首辅沈一贯的旨意上奏神宗,攻讦李贽。最终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逮捕李贽,并焚毁他的著作。李贽入狱后,“明日,大金吾置讯。侍者掖而入,卧于阶上。金吾曰:‘若何以妄著书?’公曰:‘罪人著书甚多,具在,于圣教有益无损!’大金吾笑其倔强,狱意无所置词,大略止回籍耳。”听说朝廷要押解他回福建原籍,他感慨地说:“我年七十有六,死以归为?”又说:“衰病老朽,死得甚奇,真得死所矣。如何不死?”狱中写下绝命诗:“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三月十五,呼侍者剃发,夺其剃刀割喉,气不绝者两日,三月十六日(公历5月7日)子时气绝,享年76岁。东厂锦衣卫写给皇帝的报告,称李贽“不食而死”。死后,马经纶收葬于北京通州北门外马寺庄迎福寺侧(现北京通州西海子公园内),今墓地尚在,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
沈一贯其人,风评并不佳,《弘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纪略》云:“祸始于万历间,浙人沈一贯为相,擅权自恣,多置私人于要路。”党同伐异是沈一贯向来的作风。沈一贯是一个理学家,对左派王学深恶痛绝,于是在他刚刚当上首辅不久就拿左派王学的最激进者李贽开刀了。
对学术对手进行肉体消灭,说明知识分子的良心已经麻木。那么离无耻也就不远了,魏忠贤现象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宦官专权并非明朝特有,汉唐阉祸更甚于明朝,如东汉末年之十常侍,唐代之鱼朝恩、俱文珍。但是历代知识分子都没有在权阉面前集体奴颜婢膝的,唯有明朝的魏忠贤时代。这种现象绝无仅有。
魏忠贤并非如正史和野史描写的那样十恶不赦。关于魏忠贤,我已经在前文《也说“魏忠贤乱政”》中细说了。这里只说知识分子在魏忠贤案中的丑恶表现。
天启五年(1625年)以后入阁的大臣,大多为魏忠贤的党徒。这里包括顾秉谦、魏广微、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以及魏忠贤被罢以后入阁的来宗道、杨景晨等人。表现最突出的当数顾秉谦和魏广微。顾秉谦为首辅,掌拟旨批答,朝廷有一举动,则归美魏忠贤。魏广微呈寄魏忠贤书札,称“内阁家报”,当时人叫他“外魏公”。 魏忠贤的党徒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五虎”为文职,包括工部尚书兼左都御史崔呈秀、一年内由太仆少卿六迁至工部尚书的吴淳夫、一年内由太常少卿升至兵部尚书的田吉、太常卿倪文焕、左副都御史李夔龙。“五彪”为武职,包括左都督田尔耕、锦衣卫都指挥佥事许显纯、锦衣卫指挥崔应元、东厂理刑官孙云鹤和田尔耕的心腹杨衰。崇祯初年清查“阉党逆案”的结果,一共清查出首逆同谋六人,交结近侍十九人,交结近侍次等十一人,逆孽军犯三十五人,谄附拥戴军犯十五人,交结近侍又次等一百二十八人,祠颂四十四人,共计二百五十八人,如果加上“漏网”五十七人,那么共计三百一十五人。可见“阉党”声势之大。
编《点将录》迫害政敌的是魏忠贤的干儿子大才子阮大铖,第一个倡议为魏忠贤建生祠的是进士出生的苏州巡抚毛一鹭,进颂词建生祠的人物中赫然有袁崇焕……
魏忠贤一案,充分表现了明代后期知识分子的无耻。明朝奴化知识分子的政策开始见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