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与高质量——中共十九大热议教育随感
(2017-10-25 08:00:28)
标签:
教育公平高质量人 |
分类: 教育教学杂感 |
公平与高质量
——中共十九大热议教育随感
我楚狂人
中共十九大代表热议教育,这让我这个老教师倍感振奋。教育的问题历来是国家层面的问题,只有顶层重视,才能搞好教育。昔日范仲淹在苏州开创教育新局面,并进行了成功的尝试。但是只有得到宋仁宗的肯定,在全国推广,才算是真正成为划时代的大事件。今天教育界,特别是基础教育界的问题有目共睹,但是为什么始终不见改变?师生们说:“减负减负,越减越负。”其根子还是在顶层设计上。不改变教育的功利主义,什么样的教育改革都会走味。
这一次十九大代表热议教育,有两个关键词,那就是“公平”和“高质量”,这两个关键词确实是抓住了要害。
先说公平,教育的公平是教育的最基本属性,我们的祖师爷孔夫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这是孔子的伟大,苏格拉底做不到。而在今天,教育公平就体现在教育资源的均衡化。这一点,十九大代表也一针见血地指出来了。但是教育资源均衡化谈何容易,我们热衷把学校人为分为三六九等已经成为思维定势,积重难返啊。
我们现在一方面在大谈“教育均衡化”,一方面却在做着扩大差异的事。相差几十里地,一面是化几十万装修一个校门,化上百万装备一个教室;一面是十几万建一所学校,多年无法维修,风雨飘摇。两个学校隔一道墙,非得这所学校招生结束后,那所学校才可以招。这样的事我们见得还少吗!
教育的不公平基于某些人的特权思想,某些人就是认为有权的或有钱的就应该享有特权,其中当然包括享受优质教育的特权,于是就有了名目繁多的重点中学,名目繁多的重点班、实验班。众所周知,全国各地都有这类贵族学校,这些学校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享尽种种优惠特权。近些年来又以“改革”的名义,出现了许多“实验学校”、“双语学校”,以钱换分,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有了“重点”,就有“重点”的好处,所以就有了“创重点”,就有了种种评比检查验收,作为学校是为了改善生存环境而挣扎,而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则正好是体现自己重要性的最佳时机,这样就有了某些评估机构存在的价值。而就在种种评估中教育的公平就丧失了。
该到恢复教育公平的时候了,应该让所有的学生享受平等的教育,应该让所有的学校有公平施教的机会,我想这应该是教育的本来面目。我愿十九大之后,把教育均衡化落到实处。
再说高质量。教育的高质量的标准是“分”还是“人”?在桌面上,我们都承认是“人”,但是在操作中却是只见“分”不见“人”。因为“人”是很难考量的,是日久才能见效的,甚至是隐性的。但是“分”则不然,是可以随时考量的,显性的,是可以化为政绩的。这就是我们“减负减负,越减越负”的根子。
有人问,小学生不做作业行不行?当然行,为什么不行。小学生不玩才不行。但是,“双百分”怎么办?上级的检查怎么办?统考怎么办?家长的焦虑怎么办?升学怎么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级检查时一个样,平时又是一个样。看看小学生的书包吧,看看有多重!
如果见“分”不见“人”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不解决,空谈高质量,无异于“盲人骑瞎马”,我愿十九大后的基础教育更着眼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