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猛将崇拜1猛将原型探索

标签:
文化姑苏民间崇拜猛将原型 |
分类: 苏州夜话 |
江南的猛将崇拜1
——姑苏民间崇拜之一
我楚狂人
在苏州地区,影响范围最大的民间崇拜莫过于猛将崇拜,几乎遍及城乡。本文试图对猛将崇拜做一个较为全方位的探索。
一、猛将原型探索
一般的民间崇拜大多有其生活原型,如东南沿海的妈祖文化,妈祖其原型就是民间巫女林默娘。那么猛将的原型是谁呢?
猛将姓刘,这一点没有异议。顾名思义,应该是一位姓刘的将军。关于猛将原型是谁的问题,现在大致上有这样几种说法,一是南宋初年四大将之一的顺昌元帅刘錡,一是刘錡之弟刘锐,一是金坛人刘宰,一是元指挥使刘承忠。而认为是刘錡的观点为主流。有清人盛百二的笔记考证其事,被引用颇多,这里也把有关内容引用一下。
盛百二《柚堂笔谈》载:“吾乡俞日丝先生(名显,明季人)有《野庙九歌》,其一为‘刘猛将’。自序云:‘司蝗之神也。蝗背有孔,神尝贯之以绳,不使妄为害。’歌云:‘蝗东飞东州,处处青苗稀,蝗西下西州,禾尽馀赤野。民皇皇为蝗,哀蝗之为烈,真皇哉将军,掌蝗气雄岸,千群梵字一绳贯。广陵有马稜,我蝗自远窜,中牟有鲁恭,我蝗自四散。或朱轩而鸺鹠,或高冠而沐猴,我蝗聊复从若游。’按刘猛将之列在祀典,我朝自雍正二年始,因直隶总督李维钧之奏也(见朱批上谕)。或云封中天王。然神之讳号传闻不一,《姑苏志》以为宋刘武穆公讳錡之弟刘锐,弱冠成神;或云金坛刘宰(谥文清,即诗家所称漫塘先生。渔洋《居易录》已辨其非)。或云元指挥刘公承忠,见《饶阳县志》。而以为刘武穆公者居多。《坚匏集》引《怡庵杂录》载:‘宋理宗景定四年三月八日敕略云:迩年以来飞蝗犯境,赖尔神力,扫荡无馀尔。故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淮南江东浙西制置使刘錡,今特勅封为扬威侯天曹猛将之神。’似为可据,然今庙貌皆为弱冠之容,未知何故。或云彰德属邑,有刘猛将军故里。”
盛百二(1720——?),字秦川,一字相舒,号柚堂,浙江秀水(今嘉兴)人,著名藏书家。少时读书颖悟,于天文、勾股、律吕、河渠之学,无不精研。乾隆二十一年举人,官山东淄川知县。为政静而不扰,简而有要。在官一年,以忧去,遂不仕。晚居齐鲁间,主讲山枣、稾城书院十数年,多所造就。工诗,诗格清秀,抒写自如,王昶以为“宗其乡朱彝尊”,沈涛则谓“颇类姜白石”。著有《柚堂文存》四卷、《皆山阁吟稿》四卷、《柚堂笔谈》四卷、续八卷、《观录》四卷、《问水漫录》四卷、《增订教稼书》二卷、《尚书释天》六卷等。
对盛百二的论断,近人日本学者滨岛敦俊专门有文章论证。当地农民称刘王为刘千岁,按身份应该是指刘錡。
也有反对意见,有人认为嘉兴连四荡刘王庙,祭的是刘承忠,不是刘錡
吴药窗《古禾片语》(未刊)载:“连四荡中有刘王庙,刘王者,应为刘猛将军,元指挥刘承忠。《大清会典》云:‘元亡自沉于河。’故江浙船户,俱信奉之。
猛将军塑像,如南皋庙所祀者,为白面少年,头戴武冠。但此者白面黑须,宛似城隍之神,当是受《怡庵杂录》之影响,其云:‘景定四年,上敕封刘錡为扬天曹猛将之神,蝗遂殄灭。’后《清嘉录》亦云:‘刘猛将军,相传神能驱蝗。初名扬威侯,加封吉祥王。《怡庵杂录》以为宋名将刘武穆錡。’大致江苏,均以猛将军为刘錡,若《如皋县志》亦然。连四荡地近江苏,或有所误。盖刘猛将军,既为船户与农民所信仰,当是刘承忠无疑。倘为刘錡,则与水无关,不会至其庙之日,鸭头鹚首,数以千计而来。”
但是有一点很值得注意,那就是刘猛将神像基本上都是面白无须的弱冠少年,这就与刘錡不符了。值得推敲。我这里有一个想法,首先是嘉兴连四塘的刘猛将与苏南为中心的刘猛将是不是同一个刘猛将?会不会是不同的祭祀活动呢?待考。
刘猛将的神格,历史文献记载是驱蝗神,清代官府也是把它作为“驱蝗正神”列入祀典。但是在苏州地区的民间信仰中,它不止于驱蝗,或者说主要不是驱蝗。中国的主要蝗灾区是华北平原,江南是蝗灾的边缘区,作为驱蝗神,他的意义不大,但这里却是猛将信仰的主要流传区域。所以官封的驱蝗正神在主要的祭祀中心苏州地区并不以驱蝗为主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