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玄妙观(修改稿)3玄妙观仙乐

标签:
文化姑苏宫观玄妙观道教音乐 |
分类: 苏州夜话 |
苏州玄妙观(修改稿)3
——姑苏宫观之一
我楚狂人
三、玄妙观仙乐
玄妙观的道教音乐如同仙乐,所以被人誉为“姑苏仙乐”,绝非如云南丽江的用江南丝竹曲牌冒充古乐。苏州道士属正一派,素以“吹、弹、打、写、念”为做法事的基本技能。能写能念的称为“法师”,能吹、弹、打的称为“音和”。玄妙观作为苏州道教宫观之首,也自然是苏州道教音乐研习、演奏的中心,观内道士尤以擅长道乐中的“文班”而著称。其艺术体系的形成一方面受惠于南唐(都金陵)、南宋(都临安)的宫廷艺术,使之渐渐赋有了宫廷音乐的色彩。另一方面能融合地方语言和民间音乐成分,无论是编曲,还是演奏方面,都显示了鲜明的地方音乐特色。江南丝竹、昆曲、吴歌、苏州评弹也对苏州道教音乐也有深刻的影响,使用的乐器、移植的曲调及演奏技巧等都有亲缘关系。民间音乐如 [清江引]、[变地花]、[采茶歌]等等曲调,都为道教音乐所吸收。道教音乐中“十番锣鼓吹打”曲牌,如[将军令]、[十八拍]、[水龙吟]等,是道士们从苏州传统音乐“堂名”发展而来的。至今,苏州道士一般都能同民间“堂名”一起演奏。昆曲的诞生虽然远晚于道教音乐,道教音乐与昆曲在演奏和唱腔上也有不少共同之处,可说是相互吸收,相互影响。
在赞、颂、偈等行腔中,采用民歌(吴腔)韵调,是苏州道教音乐的一大特点。例如同一首唱偈,在演唱中,苏州与上海就各不相同。苏州唱偈带有浓厚的吴歌(吴腔)韵调,成为苏州腔。故至今造成苏州道教习法者都是本地人的现象。
苏州道教音乐继承了宫庭音乐的传统,同时乐曲还保留使用着“工尺”谱,具有古典宗教与民间音乐的独特韵味,使乐曲古朴典雅。1990年,苏州道教音乐团正式成立。乐团多次应邀到英国、比利时、新加坡、澳门、台湾等地巡回表演,并几度进京参加全国佛道教音乐汇演。姑苏仙乐获得了音乐界、文化界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
随着姑苏仙乐影响的扩大,玄妙观已把它列入日常的对外表演节目。这份艺术大餐,既丰富了千年道观的旅游内涵,也给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提供了一次欣赏和感受中国道教艺术的机会。
我的老友老朱(QQ名雅轩)多年研究玄妙观道教音乐,我从他那里多少听到一点,就说些外行话吧。就我这样的民乐爱好者来说,玄妙观道教音乐真是仙乐。
儿时见过玄妙观道士的飞钹绝技,那铜钹在空中惊险地飞来飞去,真是神乎其技了。
一场“文革”,玄妙观风光不再,一度变得冷冷清清,什么东西也看不到了。直至近年才有复苏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