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全福寺——姑苏伽蓝记昆山市之十

标签:
文化姑苏伽蓝昆山市周庄全福寺 |
分类: 苏州夜话 |
周庄全福寺
——姑苏伽蓝记昆山市之十
我楚狂人
我知道周庄有全福寺,因为我的陈墓中学的老同事福元兄的一番“野话”。福元兄是土生土长的周庄人,博闻强识,长于表述,可以说是周庄老土地了。他的那番“野话”大致意思是这样的:文革中,有农人摇船经过全福寺废址,随手捡了一块大方砖压舱,其重无比。一日,有人随手在石上磨镰刀,竟然露出金灿灿一片,竟然是一大块金砖。于是农人交公。老百姓说,这就是全福寺僧预留的重建寺院的资金。云云。
这番野话我自然没有去核实真伪,更不会去周庄银行求证是否有人上交金砖。但是我清晰地感受到这样一点:在周庄人的心目中,全福寺是肯定会重生的。果不其然,全福寺在周庄开发旅游后重生了。
昆山佛教网记载了全福寺的大致历史,我看了一下,资料基本上来自刻本《贞丰里志》(按:周庄镇古名贞丰里,镇史至今900多年,是昆南诸镇较年轻者)。整理如下:
全福寺全名全福讲寺,也就是说是天台宗或者是华严宗的寺院,有教化一方的功能。全福寺原址在镇之西北半里许,白蚬江滨,初名“泉福”,占地20多亩。宋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里人周迪功郎(按:迪功郎又称宣教郎,创自宋代的官职,从九品,教育类官员)暨室章夫人舍宅建寺。南宋景定(1260年-1264年,南宋末年理宗年号)间,杲古行僧阐教,敕赐此额。
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杨总戎(按:总戎,即总兵,明清高级军官,正二品武官)承祖驻旌寺中,尝过白蚬江遇风,赖神佑得免,乃发愿修理并迎虎丘海涌峰云岩寺世尊大像于寺殿。寺中主佛法身三丈有余,佛掌中可卧一人。旧有“出世独尊”匾额,即杨手笔。杨承祖本是明末“淮上四镇”之首高杰的部将,降于多铎,曾镇守苏州。另有清代户部右侍郎孤峰长老(按:其人不详)题“水中佛国”巨匾悬山门之上。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僧问月创建指归阁。乾隆中全福讲寺有玉山和尚(德琳),南进浙省得受云林寺(按:即灵隐寺)巨涛和尚真印,而仁山(德立)和尚系怀浚之贤裔,亦复随巨涛和尚分承衣钵。乾隆二十八年,玉山和尚为云林寺方丈。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玉山和尚住持云林寺兼法喜寺,乾隆皇帝临幸杭州时召见,屡次厚礼招待。
至1949年,佛事活动停止,寺僧星散,寺庙改作粮仓。1958年,大佛被毁。70年代中,寺庙建筑被拆,仅剩地基。
1994年,经昆山市人民政府批准易地重建全福讲寺,1996年竣工。易址重建后的全福讲寺位于周庄镇南端,建于南湖之滨水上,占地52亩,建筑面积3780㎡。沿湖的牌坊上面向南有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的楹联:“菩提圣树有孙枝,想见如来悟道时;愿住世间常护法,百千万劫以为期。”横批为“水中佛国”
。
牌坊面向北有原全福讲寺孤峰长老所书楹联为:“劫火脱红羊,问禅师何处得来,飞锡却从千里外;江流回白蚬,看佛国此中安在,扣关非复五年前。” 横批亦为赵朴初先生所书“水中佛国”。
寺院建筑有山门、指归阁、大雄宝殿、藏经楼及钟鼓楼等。山门上“全福讲寺”及后面“大雄宝殿” 、“藏经楼”之匾额均由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明旸法师所书。隶书“指归阁”由时年九十高龄的西泠石伽所书。
南湖园全福寺依湖傍水,中轴线上四进寺院建筑和两侧的东西花园,恢复了“水中佛国”的旧貌,也成为了古镇周庄最大的旅游景点。
应该说全福寺的建筑颇具特色,水的文章做得很是充分,面湖而建,水边回廊曲折,有水乡园林之胜。寺中处处引入湖水成景,给人的感觉整个寺院就是浮在水面上一般。
我去过重建后的全福讲寺,那时全福寺没有香火,不搞宗教活动,是个极其清静的所在,也是周庄水面最开阔的景点。又有好几年没有去周庄了,不知现在的全福寺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