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极一时的余秋雨——昨日时髦之读书篇补遗

标签:
文化昨日时髦读书余秋雨 |
分类: 往事如烟 |
红极一时的余秋雨
——昨日时髦之读书篇补遗
我楚狂人
发完有关钱钟书和《围城》的短文,回头一看,还有不得不说的话题,那就是曾经红极一时的“学者散文”余秋雨。有一段时间,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没有读过余秋雨。
用几句话概括余秋雨很难,这是一个多立面的人物。不管怎么说,余秋雨的散文从1992年的《文化苦旅》发表开始就成了热点,拥有了一大批读者,特别是求知若渴的大学生和高中生,简直就是崇拜。平心而论,余秋雨确实有“星”的资质,他是大学名教授,从事着时髦而略显神秘的戏剧研究。他是开先河的“学者散文”的先导者,谈古说今,列数秘辛。他的略带欧化的语言风流蕴籍,具有独特风格,引得效仿者如过江之鲫,不绝于途。他是名女人的丈夫,他的第二任妻子是黄梅戏一代名伶马兰。他是许多是非事件的主角,舆论漩涡的中心。他青年时代是文革期间赫赫有名的上海大批判组“石一歌”(即“十一个”)的成员,引发许多“窥探者”的好奇。这样的人不红简直就是没有天理了。
于是余秋雨大红大紫。
于是就有人看不过去,专门针对余秋雨。有一位叫做金文明的资深编审,写了一本《石破天惊逗秋雨》,专门挑余秋雨的刺,踩他的痛脚。《石破天惊逗秋雨:余秋雨散文文史差错百例考辨》的主要内容包括:唐代的吕洞宾,成了道家的始祖;明初的沈万三,住进了后人筑造的沈厅;未曾结婚的林和靖,有了妻子和孩子;感佩清帝的金圣叹,成了大明的忠臣……
我一直好玩地说,余秋雨的讨巧之处在于他在学者堆里是作家,他在作家堆里是学者。平心而论,自命学者,犯下这么多知识性错误,真的是石破天惊,叫人不敢相信。如果只是一个散文家,犯下这些错误,或许并不奇怪,最多被人讥笑为读书不多,读书不细而已。偏偏要自称大师,于是就有人打上门来了。毕竟“大师”误人子弟的话就非同小可。
必须承认,余秋雨的散文影响很大。前些年高中生流行那种刻意“高深”的书面化语言,流行写微型史论,并且很能在高考中拿高分,余秋雨的功劳。
转眼余秋雨热已经过去十多年了,人们再想起余秋雨往往是在花边新闻里。但是余秋雨开始的那种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