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黛珠翠入梦来——昨日时髦之影视篇序

标签:
文化昨日时髦影视序 |
分类: 往事如烟 |
粉黛珠翠入梦来
——昨日时髦之影视篇序
我楚狂人
自有电影以来,就常有风靡一时的作品出现,颠倒众生。据说一部《魂断蓝桥》,风靡了世界,那主题曲至今还是还是音乐会上的告别曲。七十多年过去了,依旧没有成为“昨日”。
我生也晚,《马路天使》、《夜半歌声》这些老电影叫一代青年如痴如醉的景象是没有亲见。但是我的文青气质的父亲可以为了《夜半歌声》改名字,即此一端,可见当年景象。我们小时候,文化界正是管得最严的年代,可以看的东西并不多。但是有几部影片的热卖还是记忆犹新,如印度电影《流浪者》。当时苏州各个影院容纳不下观众,以致流水般“跑片”轮流接力放映,以至于开了半夜场,甚至通宵场。那些时日,耳边尽是《流浪者》的主题曲《拉兹之歌》。一部越剧《红楼梦》,我家隔壁的跃进电影院一天放七八场,场场爆满,银幕上唱,场内齐声跟唱。那场景恐怕与今天的歌星演唱会有得一比。半夜里,街上还传来“问紫鹃”的唱腔,那是下夜班的人们在自娱自乐。
文革后,我们知道了电视机,知道了还有一样东西叫做电视剧,这是比电影制作周期更短的东西。于是有那么几部电视剧叫当时文化饥渴的人们欲罢不能。每天《渴望》、《姿三四郎》、《上海滩》、《射雕英雄传》的片头曲一响起,街上的行人也少了,公安局说,犯罪率大大下降。那些岁月,过一阶段总有一部热播电视剧吸引着数以亿计的中国观众。这种热情,非亲历者很难理解。
流行就是这样,说不清道不明。
我们今天可看的东西多了,挑选的余地大了,似乎反而热度升不上去了。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自大禹治水以来,留下了一个古老的命题,那就是堵与疏的命题。坚持“堵”的鲧失败了,而致力“疏”的大禹成功了。治水如是,治国如是,治文化也当如是。这不让看,那个不让说,那么人们就偷偷看,偷偷说。一旦决堤,势成洪水。其实让人看,任人评议又何妨。先哲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是真知灼见。影视剧本属小道。一部影视剧热播与否不足以动摇国本。如能动摇,那么只能说明这个国本本来就不坚固。仅此而已。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