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将路与消失的“坊”2——胥门城内之十二

标签:
文化胥门城内干将路坊 |
分类: 往事如烟 |
干将路与消失的“坊”2
——胥门城内之十二
我楚狂人
二、那些消失的“坊”
一条干将路,让濂溪坊、干将坊、通和坊三个“坊”名消失了。苏州有多少坊?何谓坊?还存有多少坊?这些不禁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苏州有多少坊,一说唐代六十坊,一说宋代六十五坊,孰为是?有没有可信的资料?
唐代六十坊的依据是白居易的长诗《九日宴集,醉题郡楼,兼呈周、殷二判官》里这样几句:“半酣凭槛起四望,七堰八门六十坊。远近高低寺间出,东西南北桥相望。”写这首长诗的时候,白居易担任苏州刺史,是一方父母官,所以他是了解苏州的全局情况的。正如此,这个“六十坊”的数字大差不离。至于是不是整整六十坊,还是写诗时取其整数就不得而知了。因为写诗毕竟不等同于统计报表。
宋代六十五坊的依据是南宋李寿朋重立六十五坊。注意这里是指牌坊。牌坊是不是等同于街坊?不好说啊。据史料记载,苏州城里清代一度多到二百多牌坊,从未听说有二百多条街巷叫做“坊”。这里应该还是由区别的。
查辞书,“坊”的本意是“里巷(多用于街巷的名称)。街市,市中店铺:坊间。街坊(邻居)。”辞书还说,里坊制的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由此可见,街坊之“坊”是本意,牌坊之“坊”是后起意。所以苏州街坊名的“坊”与旧时表彰性或纪念性的建筑物牌坊没有必然联系。
我们再从苏州街坊的名称上来看,吴趋坊、黄鹂坊、碧凤坊这样的地名明显没有纪念意义,干将坊、濂溪坊这样的坊名这是纪念人物的,三元坊、难老坊(侍其巷)这样的坊名就是具有明显的表彰性的了。
既然坊就是里巷,那么坊与一般的里巷有没有区别呢?根据词义和历史遗迹,坊应该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相对封闭的居住区,甚至是同一行业的人聚居的居住区;二是有坊门可以封闭,坊门上书写坊名;三是比一般街巷管理上更为方便些。不知确否?
苏州现存的坊名正在减少,现在还有三元坊、吴趋坊、通关坊、滚绣坊、大成坊、碧凤坊、富仁坊、嘉余坊等数得清的几个坊了,大多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