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士街今昔7——胥门城内之一梵门桥弄

(2016-01-20 08:21:35)
标签:

文化

胥门城内

学士街

梵门桥弄

分类: 往事如烟

学士街今昔7

——胥门城内之一

我楚狂人

三、学士街的横巷2

梵门桥弄(含高井头)1

学士街将近黄鹂坊桥处,有横巷梵门桥弄,此弄向西近城墙处折向北,名叫高井头,北出景德路。巷南本有河道,东首学士街口原有桥,名梵门桥,街以桥名。后河道淤塞,桥也随之拆除。这个情况与对街吴趋坊的天库前、宝林寺前、刘家浜相仿。由于我就读的学校是爱河桥旁的七中,我们去梵门桥弄多从高井头进去。

梵门桥弄,也曾名梵门桥巷,又一条苏州人经常读别名字的小巷。苏州人口语中经常读为“艾门桥弄”,原因不明。梵门桥弄已经紧邻黄鹂坊桥,属于老苏州的高档住宅区了,所以颇多深宅大院。所以同治年间太平军战后,一度将苏州府学紫阳书院临时搬到梵门桥弄。据清同治《苏州府志》、民国《吴县志》称:“紫阳书院,咸丰十年毁于兵。克复后,权借梵门桥巷邵氏宅为考校之所……。同治十三年,巡抚张树声重建旧地,奏入帝书‘通经致用’额以赐。”由此,清楚表明了紫阳书院在咸丰兵燹后借的是梵门桥巷邵宅,而非吴宅,其时紫阳书院的山长应该为夏同善。

很佩服网友悠哉游哉,一个青岛人,竟对苏州了解得如此深,几乎走遍了苏州的控保建筑,梵门桥弄也在其视线以内,保存了许多秘辛。

左宗棠祠堂

梵门桥弄最著名的建筑就是左宗棠祠堂,后来叫做裘业公所。现在叫做景德路小学,大门开到了景德路上。原先的大门在梵门桥弄44号,后来一度在高井头2号进出。据现存碑刻记载,左宗棠祠堂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九月二十三日,而裘业公所是由楚宝堂皮货公所延伸而来。民国20(1931),裘业公所改组成裘业同业公会,有会员55户。公所坐北朝南,现存一路二进,即仪门、大殿。大殿硬山顶,面阔三间12.8米,进深12.2米,梁架扁作,山雾云雕刻精细。外檐列象鼻昂桁间牌科。

民国21(1932),公所的部分建筑开始用做“私立明诚小学”,到1956年改为公办,更名为“梵门桥小学”。1958年并入金阊中心小学。1961年又独立为“高井头小学”。1972年与解放路小学合并,校名为景德路小学,1978年并入金门中心小学。之后曾归属七中和二十三中学,现属苏州工业技术学院所有,大殿用做校办的磁性材料二厂仓库。从悠哉游哉提供的照片来看,保存尚完好。

学士街今昔7——胥门城内之一梵门桥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