阊门内街坊:吴趋坊2老宅

标签:
文化金阊门旧事吴趋坊周五郎巷等 |
分类: 往事如烟 |
阊门内街坊:吴趋坊2
——金阊门旧事之十九
我楚狂人
吴趋坊东面临河,它的横巷都在西侧,汤家巷正相反。吴趋坊的主要横巷天库前、宝林寺前、刘家浜前面已经一一叙述了,这里不赘言。这几条都能贯通城墙边的专诸巷。还有一些横巷只通中间的周王庙弄,这里补述一下。
周五郎巷
周五郎巷是一条幽静的小巷,巷子里多有清代民居。
周五郎巷6号袁宅为清末建筑,院内东北角有井一口,样子很旧,只是井圈上无题刻,砖雕门楼上部基本完好,字牌为“纯嘏凝庥”,意思是富贵恒久得到护佑,“光绪戌申(1908)七月汪洵书”。后一进的砖雕门楼上部字牌还完好,为“麟凤家声”,意思是才智出众的家传声望。落款与前面的门楼相同。袁宅后院存井一口,名为“延益泉”,井圈上还刻有光绪戊申,说明同是建宅所造。
我的大学老师袁沧洲先生老家就住在周五郎巷口,不知是不是这个袁家的?
五爱巷
要说幽静,五爱巷更胜周五郎巷,我的学生文化普查到这里,都说这才理解戴望舒《雨巷》的意境。
五爱巷,《宋平江城坊考》中名为王枢密巷,后误传五枢密巷,解放后改为今名。“枢密使”是宋代最高军事长官,号称“四相”之一,与“平章军国重事”的宰相同等地位,通常由文官担任。这很像是现在美国的文官国防部长。此巷得名于曾居于此地的王姓枢密使。具体是谁?不可考。
五爱巷36号,苏州《金阊区志》中记载为潘宅,为坐北朝南两落清代建筑,砖墙开嵌石库门形式,内有轿厅、大厅、花厅、内厅、女厅等,中路轿厅的整体架构尚存。尚有多处砖雕门楼。其四进亦有砖雕门楼,其风格异于前者。
苏州潘家是望族,民间称分“贵”、“富”两支,“贵潘”由清高官潘世恩、潘祖荫为代表,科甲极盛,有状元郎;“富潘”清代潘颖昌为代表,苏州极有声望的世代商贾。在苏州城里,有多处潘宅,但五爱巷的潘宅主人是谁?
我的老友朱蓓叶女士中学时代住在吴趋坊,多次去她家拜访,坐在她的小屋里大谈读《牛虻》的感受。石库门,小天井旁边的小厢房,墙上还挂着一支紫竹箫。一切如在昨日。
与汤家巷的幽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旧时吴趋坊是一条热闹的街坊。元宵灯会,四月十四轧神仙、七月半、十月朝的迎神庙会,都必经吴趋坊。所以苏州有一句歇后语:“吴趋坊看会——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