阊门内街坊:汤家巷1

标签:
文化金阊门旧事汤家巷包衙前 |
分类: 往事如烟 |
阊门内街坊:汤家巷1
——金阊门旧事之十八
我楚狂人
皋桥东堍,北面是西街,南面是汤家巷。汤家巷,南起景德路黄鹂坊桥东堍,北到东中市西端皋桥东堍,依傍小河汤家浜,与平行的吴趋坊隔河相望。现在汤家巷的南口有新建石坊一通,书汤家巷巷名,有碑石简介汤家巷的来历。据说因为南宋诗人汤康林居住此巷而得名。
汤家巷是一条幽静的小巷,安静到你可以听到自己的脚步声。这是向来是苏州比较好的民居,多深宅大院,现在搞了一些小区,格局被破坏了。
汤家巷支巷有包衙前、王冼马巷等等,显见得这里是官宦聚居的地方。包衙前,传有包姓为官的住宅,故名。原名纯孝坊巷,卢熊《苏州府志》等均作纯孝坊巷,民国《吴县志》并注:“即今包衙前”,《姑苏图》、《苏州城厢图》、《吴县图》、《苏州图》均标作包衙前。此处原有徐家桥(范成大《吴郡志》、卢熊《苏州府志》、王鏊《姑苏志》均著录),后也讹作包衙桥。包衙前多名宅,20、22号为原诵芬堂雷宅,属市控保古建筑。也就是雷允上老板的住宅地。这里经小桥过汤家浜,越过吴趋坊,离开天库前不远,无论医馆坐堂还是药厂办事,都便利,又避免了“前店后宅”带来的诸多纷扰。很好的格局。弄内32号汪宅,34号金宅,均为名宅。现在保持得不错。
苏州评弹学校最早的校址就在包衙前,具体哪一处记不清了,只记得离与汤家巷交界处不远,门面朝南的一处老宅。1961年夏天,我小学毕业,我和同学唐伯俐、顾之芬都收到了评弹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当时说是业余性质的。我和好友伯俐找到了包衙前,发觉要迁户口,显见不是业余的。我没有搞专业文艺的思想准备,于是与伯俐一起离开了,读了普中。顾之芬去了,后来还担任过评弹学校的副校长。包衙前还给我留下了这样一段回忆。
包衙前口向北,过西百花巷口,有王冼(xian,音“先”)马巷。马冼马巷,是容易读错的地名,容易读成“洗马”。其实“冼马”是官名,古代东宫属官,全称“太子冼马”,是文学侍从。“冼”就是“先”,意思是太子的先导。这里应该住过一个王姓的太子冼马。此巷东连中街路,西至汤家巷。明代王鏊撰《姑苏志》上即有著录。巷内的古迹和名人故居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