阊门内街坊:景德路1释名

标签:
文化金阊门旧事景德路历史 |
分类: 往事如烟 |
阊门内街坊:景德路1
——金阊门旧事之十六
我楚狂人
在中国古代,“路”曾经是很大的行政区划。如苏州在宋元时代就称过“平江路”。“路”在宋代开始成为行政区划,相当于后世的“省”。到了元代,“路”降格为相当于“府”的区划。也就是今天的“省辖市”的级别,还是不小。元代“路”的上级是“行省”,后世的“省”即脱胎于此。宋代的“路”的前身是唐代的“道”,也就是节度使辖区。但是唐代这个“道”的区划太混乱,到宋代改成比较整齐划一的“路”也就成了必然。“道”“路”成为行政区划,自唐至元,前后实行了七百多年。
“道”和“路”在上古原意本都是行走的大路,参见《周礼》就能知道。《周礼》:“浍上有道”,“川上有路”。这是把“道”和“路”分开说了。正因为以上种种原因,在苏州道路的命名中,“路”往往就是指最大的道路。
苏州以“路”命名的街坊并不多,基本上是后起的,大多出现在民国时期,如大马路、新马路、横马路、石路(清末)、人民路(解放后)等等。原先以“路”命名有平江路、临顿路这样少数的几条,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乾隆,甚至更早。其他例子真找不出了。阊门地区的景德路这个路名也不古老,也还是民国年间才有的。
景德路东起人民路,西至金门口,与金门路相接。全长1510.5米,宽10.6米至16米,沥青路面。因路北侧旧有景德寺(后为王鏊祠堂,今景德路274号),故取名景德路。这是一条由好几条街巷接起来的大路,民国16年(1927),由原郡庙前、朱明寺前、申衙前、黄鹂坊桥弄合并而成。原路宽3米,中间石板铺路,合并后拓建为弹石路面。且西端折北达原葫芦弄,沿弄往西直达金门口。原郡庙前,苏州府城隍庙,路在郡庙南,故称郡庙前,原名周武状元巷。朱明寺前,原路北侧有朱明寺,故名。申衙前,其北侧有明宰相申时行宅第,故名。原黄鹂坊桥弄,东起黄鹂坊桥西堍,向西至石塔横街南口。原葫芦弄,自石塔横街南口(原三官堂南口)往西至金门口。该处原有石塔,塔顶为葫芦形,故名。
据说,景德路是苏州城里第一条可以通行汽车的马路。从火车站经大马路,进新开的金门,由景德路,汽车可以直达市中心。于是极少数的几辆汽车就可以载着权贵享受出行之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