阊门内街坊:天库前等5宝林寺前

标签:
文化金阊门旧事天库前宝林寺前 |
分类: 往事如烟 |
阊门内街坊:天库前等5
——金阊门旧事之十四
我楚狂人
三、宝林寺前
宝林寺前与天库前一样,也是东起吴趋坊,西连专诸巷的通道。吴趋坊的其他横巷大多不到专诸巷就断了。宝林寺前原先是一条沿河的小巷,河道在街巷北面平行。河道东头穿过吴趋坊,汇入汤家浜,也就是皋桥下的那条河。在吴趋坊上有座桥,叫做蒋家桥,宋朝称为“西蒋家桥”。清末民初,河道渐废,继而被北岸的民居扩张占用,人为地缩小了原有的巷道空间,只剩下巷的中段,因房屋没有扩张,依稀可辨街巷的本来面目。
宝林寺前原名蒋家桥巷,因蒋家桥而得名。而蒋家桥则因汉朝人蒋渐而得名。据《吴门表隐》记载,蒋家桥在"郑使桥南"(此桥已毁,原在吴趋坊和天库前的交接处),是汉朝蒋渐避难的地方,所以从宋代起直到明朝初年,称此巷为蒋家桥巷。蒋渐,汉光武帝麾下大将蒋横第五子。蒋横被人陷害谋反,被光武帝冤杀,九子分投各地避难。后蒋横平反,光武帝封其九子就地为侯。蒋渐避难姑苏,封为“临苏侯”。事见史籍。
明正统年间巷内宝林寺扩建,香火日盛,名气远播,因之改名为宝林寺前。宝林寺,原址在巷内第二条横巷十间廊屋的南口西面,坐北朝南,临街面河,东边是一座石桥,跨河和对岸大马堂巷相通。寺内有殿庑厅堂,更有一座别致的花园,其格局颇似寒山寺。
该寺元朝至正年间由圆明大师宝林懋所筹建,初名宝林庵,规模不大。明洪武初年,将这所庵堂划为广化寺子院(广化寺古址在旧学前,现在大成坊北口有广化寺桥的地名)。明宣德二年(1427)原庵被毁,后由白云英集资重建。正统十二年(1447)整体扩建,并赐寺额为宝林讲寺。正德年间,庵又加修缮,不仅殿堂增辉,还把个寺内的庭园,布置得别具匠心。据说园里有十个景点:拼榈径、梧桐院、水竹亭、山茶坞、煮雪寮、停鹄馆、方塘、石桥、蕉窗、薜萝庵。一时名流云集。大画家沈周(石田)就非常喜欢这里的景色,对十个景点都有题咏。
宝林讲寺很“时尚”,把祭祀明朝宣德年间江南巡抚周忱的生祠搬进寺内,也算是一奇。廉吏周忱是苏州太守廉吏况钟的前任,又是顶头上司,死后谥文襄,人称周文襄公。因为他"勤于政,免重赋,兴水利",有德于民,生前就有百姓建生祠纪念。后寺院毁于兵火。
清康熙十二年(1673),宝林讲寺又重整大雄宝殿,浚通龙池,增建伽蓝五圣殿,香火复盛。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代,遂至鼎盛。咸丰十年五月,太平军攻取苏州突入阊门时,城内烧起了一场大火,一说是准备逃窜的清兵放火焚烧民房,企图阻拦太平军的追杀;又一说是太平军为了不使溃散的清兵据屋巷战,无奈之下也火烧民宅,属于火攻。一场大火,席卷了几条街坊。据当时家居刘家浜的富商潘钟端灾后所录的《苏台麋鹿记》中记述:"阊门中市自西向东,直巷则专诸巷、吴趋坊,横巷则天库前至周五郎巷,延及刘家浜房屋之后半,尽为煨烬。"宝林讲寺毁于这一场大火。
宝林讲寺山门前的寺额牌楼,连同后砌的八字墙还完整地临街而立。尤其那座牌楼,上承厚重的单檐式歇山顶,中脊高耸,四角飞翘,檐下斗拱层叠,中嵌"宝林讲寺"四个楷书的白底黑字,两旁花岗石砌的落地双柱,柱脚前后各置一人高的葫芦形抱石,整体结构,协调稳重。
石塔横街因石塔得名。我找了很多次,没有见到石塔模样,只能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