阊门外街坊:上塘街8二、上塘街的会馆公所2梨园小筑等

标签:
文化阊门旧事上塘街梨园小筑汀州会馆 |
分类: 往事如烟 |
阊门外街坊:上塘街8
——金阊门旧事之五
我楚狂人
二、上塘街的会馆公所2
梨园小筑
义慈巷内,与市五中大门对门,义慈巷16号,有控保建筑梨园小筑,在这次大规模拆迁中幸存。
梨园小筑,就是苏州的梨园公所,又称“老郎庙”,供奉梨园祖师爷老郎菩萨。关于老郎菩萨和梨园,我前面刚说过,不重复了。我的学生杨晓煜女士出身梨园世家,老家就在附近的吉祥里。据杨晓煜的祖父,一位京剧老演员说起,这里是京剧演员的公所,南来北往经过苏州落脚的京剧演员,都要到这里拜祖师爷,然后在这里吃住。民国初年,萃英中学从葑门搬来,大兴土木,这里一度成为萃英中学的教工宿舍。梨园小筑侧后是萃英小学,正面就是萃英中学。这里俨然成了学校的一部分,文革后学校失去了这些房产的控制权。
后来梨园小筑的房产权是房管局的,一直没有好好整修。1990年,我到五中任教时这里已经是一个大杂院子,破败不堪,拥挤不堪。我校青年教师葛永忠老师就住在这个院落,我去过,知道大杂院的景象。
这次整个地块大拆迁,连市级文物市五中也命悬一线,遑论控保建筑梨园小筑了。后来经多方呼吁,市五中历史建筑群保护下来了。日前去学校,惊喜地发现梨园小筑也保存下来了,院落也整修了一下。院子里现在住的是拆迁办雇用的民工。隐隐担心。但愿能好好对待控保建筑。我们近年来已经糟蹋了够多了。
汀州会馆
我在五中任教时,发现在潮州会馆古戏台附近的民居台阶石,居然是汀州会馆的界石。也托人与该居民商量。该居民自以为奇货可居,狮子大开口。后来动用了行政手段,把界石搬到了潮州会馆的院落里保存。
汀州会馆,现已无存。原有残存部分2003年整体搬迁山塘街。
汀州会馆原址在阊门外上塘街285号,与潮州会馆并排。该会馆是康熙五十七年(1718)福建上杭(古称汀州)纸业旅苏众商集资创建的,光绪年间(1875—1908)重建。坐南朝北,存仪门、大殿及两廊。大殿面阔五间17米,进深七檩13米,硬山顶。扁作梁,前有船棚轩,外檐列桁间斗拱,额枋刻双龙戏珠。解放后,汀州会馆大门、戏台被毁,仅存两进三开间殿宇,被用作物资局仓库。与市五中仅一墙之隔。
2003年因房地产开发,汀州会馆从上塘街整体移建至山塘街,2005年在山塘街改建为苏州商会博物馆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