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立高标的千灯3三、顾坚、顾炎武及其他

标签:
旅游姑苏风光申遗九镇千灯顾炎武顾坚 |
分类: 姑苏风光 |
特立高标的千灯3
——苏州申遗九镇之五
我楚狂人
三、顾坚、顾炎武及其他
千灯的历史名人首先当然是顾炎武,还有被誉为“昆曲之父”的顾坚。
1.顾坚
顾坚(约1369年前后),元末明初太学生,精于南辞,善作古赋。元将扩廊贴木儿听说他善歌,屡招皆不就。与当时文人顾德辉、杨维祯、倪元镇等相友善,著自《陶真野集》十卷、《风月散人乐府》八卷,今均已不存。据魏良辅《南词引正》一书载,顾坚世居昆山,“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为昆山腔创始人。现在顾坚故居辟为纪念馆,有小剧场可以展示昆曲、江南丝竹和评弹。
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如今是昆山的一张名片。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并非因为它的历史最久,其实当今还“活着”的不少剧种都比昆曲年长得多,如川剧、秦腔都有两千年上下的历史了,而昆曲至今不过五百多年,也就是明代嘉靖年间至今的事情。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是因为昆曲对中国戏曲的影响,昆曲之后的中国各剧种无不受到昆曲影响,如京剧,从曲牌,到脸谱、表演手法,无不脱胎于昆曲,简直就是昆曲的衍生物。这就是“百戏之祖”的真正涵义。
2.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南直隶苏州府昆山茜墩(今江苏昆山千灯镇)人。明季诸生,青年时始发愤为经世济用之学,参加昆山抗清义军,昆山城破后漫游北方,曾十谒明孝陵。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历法、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无不通晓。晚年治经尤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被学术界称为“清学之祖”。顾炎武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他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顾炎武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闻名于世,以名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传世。顾炎武早年入复社,南明亡后又锐意恢复,奔走天下。他的学说,重实践,与程朱理学迥异其趣。顾炎武以“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为学问宗旨。顾炎武一生独立特行,名动天下。顾炎武移民情结极重,清康熙十七年(1678),康熙帝开博学鸿儒科,招致明朝遗民,顾炎武三度致书叶方蔼,表示“耿耿此心,终始不变”,以死坚拒推荐,又说“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之矣!”。康熙十八(1679)清廷开明史馆,顾炎武以“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回拒熊赐履。其气节凛然。康熙二十一年(1682)正月初四在山西曲沃韩姓友人家,上马时不慎失足,呕吐不止,初九丑刻卒,享年七十。
千灯世代人才辈出,除了上述两位,还有唐代的陶渊明第九代裔孙文学家陶岘,他首创江南丝竹;南宋有“忧国忘家、始终一节”的大学士、文学家卫泾;明代有抗倭英雄陈先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