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生本”与“生本热”的“冷”思考2二、“生本热”与教育本原

(2015-05-23 07:20:40)
标签:

教育

生本教育

冷思考

生本热

分类: 学术争鸣

对“生本”与“生本热”的“冷”思考2

  张长霖  王家伦

(本文发表于《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年第4期并收入第五届江苏教育发展论坛论文集)

【内容提要】“生本教育”只是对我国教育的传承,只是教育原则的实施;无所谓首创。目前我国普通教育界的“生本热”已经将生本教育”推入歧途,违背了“教”和“育”的本原;严重影响了“教学相长”,尤其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生本”所谓的教学效果也不过如此。我们的教育再也经不起折腾了,教育必须回归教育。

 

【关键词】教育;生本教育;生本热;歧途;理性思考

 

二、“生本热”与教育本原

据我们所知,“生本”实验已经在祖国内地广东、山东、湖北、贵州、辽宁、江苏、江西、新疆、内蒙、云南、安徽等省市,以及香港、澳门等地200多所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等推广开展,据说成效显著,获得了意义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还有人说,许多薄弱学校因此改变面貌,成为社会认可的学校。广大教师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儿童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的专业发展。如此云云。“生本热”可见一斑。

我们必须强调的是,“生本教育”理念是一回事,时下的“生本热”又是另一回事。

“生本”就其本质来讲,是传统教育精髓的传承,是教学原则的实施;而一度的“生本热”,则是又一次“搞运动”式的虚假繁荣,追求的是表面上的轰轰烈烈,追求的是貌似以学生为本的形式,是一种因了“生本”的“走火入魔”。我们只要看看被有些人打着生本旗号推行的“学案”就可略知一斑。[4]我们这里想说的是“生本热”已经偏离了“生本”的本源,更是偏离了教育的本原。

什么是教育的本原?据我们所知,在汉语中,“教育”一词始见于《孟子》,《孟子·尽心上》云:“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5]这里“教”与“育”应该是两个单音节词。

在《说文解字》中,“教”属“攴”部。“‘攴’,小击也。……凡‘攴’之属皆从‘攴’”。[6]我们知道,“攴”即“攵”,“击打”之意。所以,“教”的本意具有“训教”之意,旧式教育要“打手心”,原因盖出于此吧。《说文解字》对“教”的解释是“上所施下所效也”。[7]

在《说文解字》中,“育”属“ㄊ”部。“‘ㄊ’,不顺忽出也。……从到子[8]我们知道,“从到子”就是从倒过来的“子”,可见,“育”含有使不顺者顺过来的意思。《说文解字》对“育”的解释是“养子使作善也。……虞书曰,教育子。徐鍇曰:‘ㄊ’,不顺子也。不顺子亦教之,况顺者乎。”[9]

将“教”和“育”连起来解释,那就是为尊上者以身作则,以身垂范,让后辈效仿,从而使之趋向完美。所以,传统教育尤其强调教师的作用。

正如此,我们一贯主张教育是活人与活人的交流,是受教育者逐步人格完善的过程。正如此,自古以来的教育家们都强调身教重于言教。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往往都是从喜欢这个教师开始喜欢这门学科的,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消失了,教育也就不存在了;也就是说,如果走向极端,就是本文第四部分提到的那堂叫人发呆的“讨论课”了。还有就是学生说什么都表扬,是非标准也不要了,还美其名曰“生成”。这些都背离了“教育”的本原。

“教育”一词成为双音节的现代汉语常用词,那是新学开始兴起的时候,也就是“西学东渐”的时代。从那时起,“教育”一词的内涵更多的是接受了西方教育思想的解释。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文“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回到问题的初始阶段。什么是教育?受到西方教育思想影响的我国“新文化运动”时代的一些教育家和思想家是这样说的。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10]陶行知认为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潘菽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计划和措施去影响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则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接受教育的影响。”[11]

请注意,所有的论述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强调了教师在教育中的引领作用。所以有人总结说:“教,上做下学(或模仿);育,正确态度对待客观。”

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不可替代的决定性的因素之一。一旦缺失了教师,也就不是教育了。正如此,“生本热”强调的教师“不见自我”[12]的提法背离了教育本原。那么,从这个基点出发的教育活动只能离教育的本原越来越远。

“生本教育”的主持者教学过程中要做“牧者”而不做“纤夫”,[13]是对教育本原的误解,更是促使“生本热”畸形发展的重要因素。这里的“牧者”,据该主持者自述,就是刘备“益州牧”的“牧”;但据我们所知,古时的“牧守”之“牧”就是从“放牧”这个原始词义来的,“牧”就是管理,“牧者”实际上比“纤夫”管得更严厉。——这是题外话。所以笔者以为,“生本热”中出现的那些问题与“生本”的本意相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