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故乡锦溪1

标签:
旅游姑苏风光申遗九镇锦溪第二故乡 |
分类: 姑苏风光 |
第二故乡锦溪1
——苏州申遗九镇之三
我楚狂人
我在锦溪生活工作了十四年有余,除了故乡苏州,就数在锦溪的生活时间长了,说锦溪是我的第二故乡,绝不为过。在我的心里,我总不习惯把它叫做锦溪,总习惯叫做陈墓,毕竟这个名字叫了几百年了。
1976年2月10日,我从昆山挤上了去陈墓的轮船,去从未谋面的陈墓报到,心里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忐忑和失落。不想这一去就是十四年。
那天中午12时30分,昆山班轮船从正阳桥码头缓缓驶出,不悠不急地一路往南,一路经张浦、南港、大市等小市镇码头,以及多个乡间小码头,在我即将昏昏欲睡的时候,轮船终于咣当一声停靠在陈墓码头。此船的终点站是周庄,陈墓再往南8公里。昆山到陈墓,轮船是唯一交通工具,每天两班,全程行驶三个半小时。后来我知道,陈墓还有一天一班的苏州班轮船可达苏州南门轮船码头,全程四个半小时。但是因为苏州班要穿过水深涌急的澄湖,大风天气就停开,只从苏州到甪直。于是,我们要回苏州就只能乘坐昆山班到南港,也就是甪直镇南,然后背着行李快速穿过整个又破又大的甪直镇,到甪直镇北的轮船站转乘。如果脚程稍慢赶不及,对不起,只能在甪直过夜了。回苏州还有一条路,就是昆山班到周庄,第二天乘坐周庄到苏州的轮船,这一路经过的是屯村、芦墟等集镇。周庄到苏州南门码头也是四个多小时。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交代陈墓与外界的交通,是想说,陈墓,就是一个孤悬在水网深处的集镇。这里有些农村老人,甚至从来没有看见过火车和汽车。所以,我们在恢复高考的早期送高考,学生到昆山,第一件事就是到火车站看火车。八十年代中期,陈墓通汽车,我的学生们疯也似的跟着汽车跑啊。那种莫名的兴奋难以言表。
交通的闭塞造成了见识的闭塞、观念的闭塞。我曾经多次给我的学生打过这样的比方:陈墓就像是一只玻璃金鱼缸,波平浪静,与外界隔绝,也许透过缸壁可以看见外面的世界,但是毕竟隔着一层。我鼓励学生们,跳出鱼缸去,外面的世界才是年轻人的世界。
我把板箱、铺盖卷寄存在码头,一路问讯,来到陈墓中学。这一路正好穿过了整个集镇,从镇北到镇南。陈墓中学坐落在镇子最南端的“独屿墩”(当地话,就是湖中小岛)上,东面有“埂基”(即堤岸)与镇子勾连。校门北向,校门前是宽阔的河埠。走近一看,学校就是一座破庙。进了校门见到,水边上有几间教室,算是看得出这是学校。其他的就是原先庙宇的残留建筑了。后来知道,这里原先是镇上最大的佛寺古莲池寺,南宋古刹。
陈墓,当时文革中改名为“成茂”,一个无法解释的名字。不通之甚。
渐渐地,我开始认识陈墓。陈墓的故事在我面前展开。我也许可以为陈墓写一本厚厚的书,但是这里就择其要者而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