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泰伯诗咏赏析选读之二十七泰伯庙

(2015-03-27 07:38:37)
标签:

文化

泰伯诗咏赏析

泰伯庙

黄省曾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泰伯诗咏赏析选读之二十七

泰伯庙

【明】黄省曾

古庙临河口,凋落无丹青。泰伯遗四海,萧条居此庭。

清风何时息,日月共千龄。拜揖冕旒下,垆上烟冥冥。

(《石仓历代诗选》卷五百)

【赏析】

黄省曾(14901540)字勉之,号五岳山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黄鲁曾之弟。《明儒学案》记其少好古文,解通《尔雅》。为王济之、杨君谦所知。嘉靖十年(1531)以《春秋》乡试中举,名列榜首,后进士累举不第,便放弃了科举之路,转攻诗词和绘画。交游极广,王阳明讲学越东,往见执子弟礼,又请益于谌若水,学诗于李梦阳。多藏书,于书无所不览,详闻奥学,好谈经济,长于农业与畜牧,诗作以华艳胜。

黄省曾的五言律诗《泰伯庙》写了一座冷清清的古庙,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今人之风化的哀惋和叹息。

首联开宗明义。位于河边的泰伯庙,墙体剥落,色彩全无。本该是一番香火鼎盛、门庭若市的场景,恰恰相反,点出了泰伯庙的惨淡光景。

颔联紧承首联,对仗工整。泰伯放弃了四海之尊,这是对历史的回顾;竟落得居住在这样萧条的地方,这是对现状的描绘。“四海”和“此庭”一大一小,一虚一实,将吴泰伯生前与生后进行了强烈的对比,惹人扼腕叹息。

颈联中,诗人在叹息中思绪翻飞,“清风何时息,日月共千龄”,“清风”和“日月”都是自然之物,自然之物尚生生不息,奈何人世抵不过岁月,终落得个寡淡薄情?这两句用比兴手法,突如其来,效果远比直说更强烈触人。表面上感慨人事变迁、朝代更替,同时也暗喻诗人对当时社会风化衰败的批评。

尾联中说,不如自己清香一柱,拜揖泰伯,聊表敬意吧!而此时,巍巍泰伯像之下,香炉中青烟袅袅,庄严肃穆。泰伯精神流传千古,就如清风不息,日月长明。“冕旒(miǎnliú)”,专指皇冠,借指皇帝、帝位;“垆”,黑色坚硬的土,“冥冥”,本谓自然界的幽暗深远,亦指迷信的人所谓的有鬼神暗中起作用的境界。不知作者拜祭在泰伯神灵之前,是否感到迷惘?

泰伯庙的兴与衰,实际上就是泰伯所代表的谦让精神是否得到重视的表征。儒家提倡“温良恭俭让”,“让”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我们今日重修太伯庙,不仅仅是恢复一个古迹,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召唤一种精神的归来,那就是谦让的民族精神。

看来明代中叶之后,泰伯庙有些萧条。

(张长霖、王燕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